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2021年演讲 > 不懈的追求60年的探索02(第1页)

不懈的追求60年的探索02(第1页)

不懈的追求,60年的探索02

第三个成绩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从教育集权到教育分权”。过去都是中央集权,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开始就是一种制度、一个教育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都是全国统一的。现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例如课程,国家只制定课程标准,各个地方可以开发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第四个成绩是“教育科研的繁荣”。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一枝独秀”,过去只有一本《教育学》,当然《教育学》的版本有200多种,但这200多种都是一个体系,没有超出原来的体系、框框(包括我编的中师《教育学》,虽然有一点点创新,但也没完全打破条框)。现在是“百花齐放”了,不光是有教育学,教育哲学恢复了,教育经济学建立起来了,还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等,很多很多,教育学变成一个群体。

以上这些都是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才有的成果。所以我才说“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第二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我的文章常常引起争论),就是我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学》这本书中,本来我是要把它写成一章,后来不好安排,就写了一节,但我把这个思想贯穿到整本书中。这本书还没出来,《江苏教育》的一位主编看到我的稿子以后,他说这一节很好,要先发表。于是就发表在《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上。这个问题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多。学生怎么能成为主体呢?反对者的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主体,学生只能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客体。

第二种意见认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从教育过程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能是学习的主体,不能是教学的主体。

第三种意见从哲学方面来论述,毛主席讲同一个事物中只能有一个主要矛盾,一个矛盾中只能有一个主要方面,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这个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有两个主体。

一时间吵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争论到90年代。后来我应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师之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写了一篇文章《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退让了一步,没有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客体的问题,我就讲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个不矛盾,是辩证的统一。老师对学生来讲,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要认识老师,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客体。学生对于老师来讲,是老师的客体,他要教育学生,认识学生。这两个也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所以不要再去争论谁是主体了。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里?就是表现在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只有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学得好。

我在给中小学教师讲课时,经常讲这个问题。我说我的教育信条(我当过七八年的中学教师)有两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大家都在讲教育要爱学生,但是很多老师并不能理解什么叫爱学生。我们家长往往也把爱看得很简单,认为“为你好就是爱”。什么叫“为你好”?我给你布置作业是为你好,我让你上奥数班就是为了你将来不吃苦——将来不吃苦,现在吃苦啊。(笑声)这种“爱”,孩子不理解,你是“为我好”还是为你自己的面子好?所以什么叫爱孩子?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理解他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疏导。理解他,信任他,不要老是把他当作小孩子,喊他小孩,孩子最不喜欢听这句话。我们往往不理解孩子,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孩子小的时候,礼拜天吵着要去动物园玩。我说:“好,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让我抱你,我抱不动你,你现在都很重了,你得自己走。”他答应了,可是一出门他就让你抱。(笑声)我就不理解,他是想走走不动吗?后来想明白了:如果不抱他,他能看见什么?看见的是大人的腿,他看不见别的东西。他让你抱,并不是走不动,他是不想老看大人的腿。(笑声)抱起来以后他的视野就开阔了,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你要理解他,不然他非要你抱,你不抱,揍两下。(笑声)孩子小的时候这种需要说不出来,但孩子的一些表现终归有他的理由,有他的一些想法,我们要理解他。现在我们为什么讲父母跟孩子沟通不够呢?我们为什么老是讲隔代呢?我跟你们就隔代了,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要理解你们,你们的生活环境跟我们当时不一样。当老师的、当家长的,都要爱孩子,要理解孩子。

关于爱孩子我还可以讲个故事。1958年我在北师大附中当教导主任的时候,那时“教育大革命”,大炼钢铁。早晨起来,我发现会议室里睡着一个初中女学生。一开始我没在意,我想大炼钢铁,可能是炼到晚上12点了回不了家,就睡在了会议室。后来她一连好几天都不回去,我就奇怪了,怎么老不回去?我问她:“你家是哪儿的?怎么不回家?”她说:“我就不回去。”她是我们一个领导干部的孩子,打仗的时候领导干部把孩子寄养在农民家里,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把她领回来了。领回来以后她与家里人就有些隔阂,家长认为她在农村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对她不理解。加上她功课不好,老是批评她,再加上她姥姥有一点封建思想,喜欢她哥哥,不喜欢她,她就不愿意回家。我说:“那怎么办?你不能老睡在会议室吧。”我们那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住校,后来我就把她安排到宿舍里面。她半年没有回家,我就给她的妈妈写信,我说过去有人讲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家里得给她温暖,你才能教育她,别老是责怪她。家长不同意,说你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是怪她,是你们学校管得不严,是你们学校没有好好管。领导还通过市里调查,结果北师大附中是很有名的学校,一切要求都很好。从此我就感觉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世纪60年代初批评“母爱教育”,《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南京师大附小的斯霞老师,题目是《老师要像母亲一样爱孩子》。结果遭到批判,把她批得很厉害。因为我那时还是年轻教师,我也没写文章,所以没有人批判我,但是家长给我写信与我争论了好几次。

第二个就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在学校里头看到,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语文,有些孩子喜欢数学?往往是因为老师讲得好,引起了兴趣。有些是师生关系很好,学生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师生关系搞不好,你课讲得再好,他也会失去兴趣。这种事例多得很,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

我们教育现在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培养学生兴趣。我搞了60年的教育,对此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痛苦也好,是悲哀也好。我们的教育搞到现在怎么搞成这个状况?学生的负担这么重,什么兴趣都没有,怎么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首先他要有兴趣,从小有专业兴趣(所谓专业兴趣就是某一方面专门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高考期间都会有老同学、老朋友打电话给我问自己的孙子或孩子考什么专业比较好,考什么大学比较好。我说:“你的孩子喜欢什么?喜欢什么专业?”他说:“不知道喜欢什么。”我们现在大学考试填志愿填的是谁的志愿?是爸爸妈妈的志愿,爷爷奶奶的志愿,没有学生自己的志愿。

所以我就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有兴趣就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后来好像争论慢慢平息下来了。现在我校的裴娣娜教授还在搞“主体性教育”实验,全国300多所学校参加了她的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起了个头,但后来也没搞什么实验。所以我就经常讲我不是个专家,我是个杂家,什么东西我都讲到了一点,但是我没有真正沉下心去搞实验。我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发表什么意见,往往发表的意见都受到批判,引起争论。所以,要我讲学术生涯还不如让我讲教育生涯,没有什么学术味道。上午我们就讲到这里,下午再讲,好不好?(掌声)

(中午休息,下午继续)

学生主持人(孔令帅):各位学友,大家下午好!传说在北京师范大学老一辈教育学者中,有“五虎上将”的称呼,是哪“五虎”呢?有顾明远先生、黄济先生、王策三先生、孙喜亭先生,还有成有信先生,五位先生。(掌声)今天上午我们已经很荣幸地聆听了其中一员“上将”的讲演。顾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一位教育学者治学的严谨,对中国教育的真诚和热情,还有一种责任和担当。我相信顾老师下午的报告将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顾老师继续讲故事!(掌声)

顾明远:下午的时间很短,我就再讲两个小故事吧。讲完了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因为我讲得不一定都清楚,可能大家还有一些疑问,我就多留一点时间提问和回答。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老师的,教师教育。可以说我一辈子都从事师范教育,我上学是在师范大学,毕业以后也是在师范大学工作,还到中等师范学校当了一年班主任(1957年)。我所在的班的学生都被分配到北京各个区县,有的当老师,有的当领导,现在大部分都已经退休了。所以我对师范教育是很有感情的,可能我的文章里写得比较多的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应该说过去领导是重视师范教育的,不能说不重视师范教育。但是师范教育长期以来水平比较低。另外教师的地位也不是很高,虽然我们一直在讲尊师重教,但是教师在社会上真正的地位不是很高。20世纪80年代,师范学校招生很困难。我记得80年代师范院校招生,很少有人报第一志愿,基本上都是第二志愿,也就是华东师大、北师大能够招到80%的第一志愿的学生,其他地方师范院校招第一志愿的很少(我记得首都师范大学有一年第一志愿才招了十几个人)。所以我们就呼吁全社会要尊重教师。这里面有个悖论。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送到好的学校主要还是冲着好的老师。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一个好老师的指导呢?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教师。你说这是不是个悖论?

20世纪80年代呼吁要尊重教师,但是怎么尊重教师?我觉得除了呼吁教师的职业很崇高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有了经济地位才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不可能有社会地位,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怎么才能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从教师本身来讲,应该走向专业化。为什么家长都愿意送孩子到好的老师那里呢?好的老师一般都会受到尊敬,但是一般的老师、不是太好的老师,家长会有很大的意见。因此,提高老师的地位,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1985年我曾经和当时的中国教育工会主席联名写信给《光明日报》,倡议在春节的时候各级领导给教师拜年。但这些还不够,我觉得从我们教师本身来讲,要提高专业化水平。1989年我曾经给《瞭望周刊》写了一篇小文章,强调“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为什么想到写这篇文章呢?除了刚才讲的理由以外,我还有一个故事。上午我讲过,我为写中师《教育学》到成都、重庆转了一圈,我们转到武汉时住在武汉的省委招待所(那时不像现在有宾馆,都是招待所)。一个屋子有好几个人,住在我们屋的有一个劳动人事部的干部,大家吃完晚饭没事就闲聊天。我们就讲到现在知识分子待遇太低,特别是小学老师待遇太低,农村的小学老师待遇更低。你们知道人事部这个同志怎么讲?他说,小学老师算什么知识分子?我说,小学老师怎么不算知识分子?过去在农村老师都是最有学问的人,农村小学老师怎么不是知识分子?他说,你看看,农村的小学老师都是半文盲,能算什么知识分子啊。这句话对我刺激非常大,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教师真要提高地位还得自己要有学问,半文盲当然不受人家尊重了。

我们与其空谈要尊重教师,还不如想尽办法来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水平,教师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我后来写了好几篇文章来讲这个问题,我说任何一个社会职业,如果是人人都能干的,那么这个职业就没有社会地位。一个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强,才能够拥有社会地位。当时教师的地位很低,得不到尊重;但是一些同样的知识分子,像医生,就比较受尊重,因为医生比较专业化,你不能随便找个人当医生看病,教师却随便哪一个都可以当。80年代的时候连司机都很吃香的,他把握了方向盘,我们都不会开车呀,不像现在年轻人都会开车,那时候可不行。有一次我校党委书记被司机撂在一边了,司机生气不开,你拿他没办法,因为方向盘掌握在他手里。现在都不是问题了,你看我们的丁钢院长开着车送我过来。现在我们学校的书记、校长也都会开车。教师要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任何人都能当教师,那么教师就没有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呼吁提高教师的地位。

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其中一项就是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件事是我们在学位委员会上争取到的。当时在学科评议组中我是最年轻的,第一届学科评议组的成员都是老一辈教育家,组长是浙江大学的陈立老师(他活到了102岁)。当时的副组长是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还有老一辈的王焕勋、张敷荣等。我没有参加第一次会议,到第二次会议才把我补上去,我是最年轻的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当了四届。到第三届,老一辈都退出了,我就当召集人。我当了召集人以后就考虑教育专业硕士的问题,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我是想为一批大学基础课教师设立学位。因为“**”以后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像教物理、化学课等的教师都没有学位,都是综合大学或者两所师范大学(华东师大和北师大)的本科毕业生到地方师范院校当教师。那个时候没有学位,研究生制度是80年代开始的,这批教师需要提高业务水平,后来就成立了教师培训中心。从1985年开始全国成立了两个教师培训中心,一个在北师大,一个在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负责普通大学的教师,北师大负责师范院校的教师,青年教师到助教进修班进修,来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学位制度以后,(教师培训中心)招生很少,只培养学术性人才,能考上的教师很少。当时我就想为这些教师设立一个专业学位,这不是学术性的。国外(像美国)都有两种学位:一种是专业性的,一种是学术性的。学术性的叫PHD,大家都知道叫哲学博士;还有一种是专业博士,像医学博士、教育博士、法律博士等。我们国家都是学术性的,没有专业性的。后来也建立了专业硕士,最早的专业硕士好像是工程设计。为什么是工程设计呢?因为我们到国外去承包设计,没有工程师协会的证书,人家不承认你,你没法签字,需要国际协会承认才行。即使我们有工程博士也不行,必须有专业工程师协会的承认。后来我们就和英国联合起来培养工程硕士,这样他们就可以去国外承包建筑、设计。再后来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过去也是学术性的,没有专业性的。80年代初已经有一些专业硕士学位,我们本来想对大学的基础课教师也搞这样的学位,但是国家教委不太同意,说大学教师还是要走学术性道路,不能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道路。

后来我就转向了中小学教师,为中小学教师设立专业学位,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经很高,但我们的学历要求很低。小学教师只要求中师毕业或者普通中学毕业,初中教师要求师专毕业,高中教师要求师院、师大毕业。这个要求,教师基本上都已达到了。但是我觉得教师要专业化还是得提高学历,教师专业化以后,才能在社会上受到尊重。为什么青年不愿意当教师呢?一方面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进修的机会。为什么大学教师都愿意留在大学?因为大学里有进修机会,将来可以读硕士、博士,可以出国(现在出国的机会很多,但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少),当了中学教师以后再也没有进修的机会了。为了鼓励青年当教师,要给一个出路,有获得进修的机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很有必要的。

当时我在学科组的时候就极力主张搞专业学位。我们从1993年开始做方案,一直到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才批准。批准以后,我们在1997年就开始招生,19所师范大学只招了177个人。有的师范院校只招了三四个人,北师大招了十来个人。因为是计划内招生,名额是控制的。我那时当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每年招400名研究生,要招1名专业硕士,就要从这400名学术性硕士里面扣出来。我们好不容易扣了十几个人。我们觉得这不是办法。第二年学位办经过研究决定走工商管理招生的道路。就是走在职申请的道路,不再走计划,按计划的话名额非常有限。在职申请不用参加统考,但是要参加大学联考(我们19所学校联合起来),只有学位没有学历,不管怎么样我们为中小学教师开辟了一条提高专业水平的道路。

1998年招生就招了1400多人,第三年招了4000多人,现在每年的招生可能在1万人以上吧。一开始我担任了教育硕士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后来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但是两年前我就卸任了,现在主任委员是北师大的校长。前几年我和叶澜老师都认为将来还要设立专业博士学位,叶澜老师、裴娣娜老师都到国外考察,考察了几次就有了一个方案,将来还要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现在有医学博士,医学博士会开刀、会看病就行了,用不着搞那么深的学术。我们教育博士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你是老师的话就要把课教好。

现在已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人可能有两万多了,但对我国来讲还是少数。我们有1200万名中小学老师,如果10%都获得研究生水平学位的话就是120万人,一年1万人,要120年才行。120年后第一届、第二届的早就死光了。(笑声)所以我认为这个人数太少,要大力发展,我希望每年招5万人到10万人。但是现在也有困难。师资有困难,现在很多师范大学都向综合性大学靠齐,都搞综合性大学,很多教师都去搞综合性学科,师范资源的流失很大。没有教师,招的学生谁来培养?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讲讲基础教育。我是学师范出身的,我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和基础教育有关系。我的文章写得最多的就是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教育当前主要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教育公平,另一个是素质教育。与这两个问题相关,我今天着重讲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评选“三好学生”,另一件事情是举办奥数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