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阶段
(一)制定主题活动目标
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是活动的主线,也是归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来科学筛选和编制,包括情感态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等。
例如,小班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的目标是:认识并愿意亲近老师和小朋友,愿意上幼儿园;愿意参加集体游戏活动,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减轻入园焦虑;学习相应的行为规则,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此目标中特别注重对小班幼儿情感态度的激发,幼儿只有愿意来园,愿意亲近老师和小朋友,才能学习掌握相应的行为规则,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再如,大班主题活动“盼新年”的目标为:简单了解春节的来历和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与教师、同伴及家长共同创设新年环境,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体验快乐的气氛;喜欢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新年的庆祝活动;能大胆地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表现和表达,提高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搜集资料,学习合作与分享。这些目标涉及社会、艺术和科学等不同的领域,也包含了幼儿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而且大班的目标更注重幼儿的表现力和探究性,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主题融入幼儿的生活活动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生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循幼儿学习生活化的特点,将目标渗透于幼儿的生活活动中,如在入园离园、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中,教师都可以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来引导幼儿思考。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会变”实施中,教师可以结合午睡环节,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来体验自己的本领和成长变化,增强自信心。
(三)区域设置及活动指导
区域活动也是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主题活动目标下做好区域的设置,做好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指导,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区域设置
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区域活动的整合,使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探究性,实现主题目标。所以,教师要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适宜的区域,提供相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美食节”的实施中,就可以在角色区开设“小小美食店”等。
2。区域材料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活动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教师应根据主题的进展和幼儿的需要不断更新材料,也可发动幼儿、家长甚至是社区资源,来进行相关材料的增补,提供有层次性、有递进性、能与幼儿互动的材料。例如,前面谈到的主题活动“我们的美食节”,在美工区就可以放一些如包子、饺子、汉堡、薯条的美食图片或者仿真食品等。
3。区域活动引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区域中,教师要融入幼儿的活动,给幼儿适时、适度的引导。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教师要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注意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言行举止,给幼儿创设更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活动、游戏。
另一方面,教师要提供适宜的支持和指导。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启发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解决,提高幼儿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环境创设与利用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支持性的环境。
1。精神环境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下的精神环境创设,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这样幼儿才能有充分的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