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在他的代表作《雨巷》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并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全诗的意境取自李璟的一句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中“我”“雨巷”“姑娘”等形象也许并非生活中的具体写照,但是这一幅忧伤空寂的画面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且不说它深刻的象征性,仅是形象性就足以与一幅优美的画作媲美了,可谓“诗中有画”,而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凄清背影也因此伫立在很多人的心间。
4。凝练性
诗贵凝练。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因而容不得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试想,多数诗歌仅用区区几十字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表述空间,其语言的凝练性自不待言,它要求诗人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沙里淘金”。所以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凝练、更含蓄。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有赖于诗人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有所谓“炼字”“炼句”之说,即是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而言。曾经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广为传诵,其内容就一个字:“网。”细想开去,却有多少韵味在其中。
5。音乐性
诗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最初的富有节奏感的口头创作大都存在于劳动过程中或宗教和娱乐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往往又伴随着音乐和舞蹈,所以早期的诗歌常和音乐、舞蹈合为一体。《毛诗序》这样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每首原始诗歌几乎都可合乐而唱。《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虽然后来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但诗歌语言的这种音乐的特性,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节奏和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