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四十五章(第2页)

第四十五章(第2页)

曹操生前命令离开曹植的邯郸淳,得知他的死讯后,想起这位书法好友的往事: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三年书法,常与他、曹操、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看看,韦诞没有出借,竟然生气捶胸,口吐鲜血。曹操知道后取出五颗珍藏的药丸让他服下,救了他一条性命。韦诞死后,竟然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从此书法日见长益,更趋精妙。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有时躺在**用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竟然忘记出来。凡是看到各种对象都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

明帝为了表彰这位老臣,特地下《谥钟繇诏》:

「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保,论行赐谥当先依此,兼叙延尉于张之德耳。」诏谥号『成』。

六月,当今曹魏一朝最为声望隆重之人过世,就是明帝祖母太皇太后卞氏。

卞氏,祖籍琅邪开阳,延熹二年十二月己巳日出生在齐郡白亭,卞家世操卑贱职业,是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之前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为避祸称病辞官返乡。在故乡城外建起别墅,读书放猎、自娱自乐。就在这时,年届二十的卞氏,被曹操以才色过人看中,纳之为妾。

曹昂在宛城为了保护父亲战死后,原配丁夫人离异,卞夫人所生曹丕成为长子,之后相继生下曹彰、曹植、曹熊三子。曹操将她扶立为正室,即使如此仍然一如既往地辅助丈夫、教养儿女、善待姬妾。曹操的儿女众多,姬妾中如刘夫人那样早逝者也不少,很多年幼的孩子因此失去生母的照顾。对继弦妻子的贤能豁达非常赞赏的曹操,就将这些孩子托付给她,代行养育之责。对这些孩子的身世生母毫无芥蒂的卞夫人,无不尽心尽意地抚养教育,使得曹操对此很是安慰。

有贤内助的曹操,将全副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中。曹操也没有忘记元配丁夫人,屡屡藉她的名义邀请入王宫赴宴。了解丈夫的心思的卞夫人,总是把与丈夫并排的嫡妻座位留给丁夫人,自己退居妾位。当初是嫡妻、又有养子曹昂的丁夫人,没有给过她们什么好脸色,对于能够这样厚待自己,感到有些过意不去:「我已经是离异之人,夫人何必如此呢?」

数年后丁夫人在娘家静静地去世。对她去世非常痛心的曹操,感慨自己再无赎罪机会。体察丈夫心事的卞夫人,主动提出由自己操办丧事。点头应允后亲自为她选定墓地,安葬在许县城南。

卞夫人生性节俭,不仅服装无文绣、饰物无珠玉,居室内的家具不用彩漆绘画,一色素黑而已。有次曹操得到几副精美的耳环,拿回王府让她选择,结果出乎意料,只拿其中一副中等的。对此很奇怪的曹操问为什么?她淡淡地说:「如果选最好的那是贪心;如果选最差的就是虚伪;所以我择其中者。」在她以身作则后,曹魏后宫无不朴素节俭成风。

对于弟弟的关照就像常人般。卞秉一直随曹操南征北战,虽然军功卓著却官运不济,功劳不如他的都封侯,他只当个别部司马。卞氏有次忍不住向丈夫提出异议。他答道:「他是我的小舅子,所以我不能给他太大的官爵。」既然如此也不再说官职之事,卞秉官卑职小生活拮据,不忍心的她说:「既然不能授予相符的官职,就赐给他财物吧。」曹操依然不同意:「你暗暗地给他些,也就够了,要我公开赏赐那可不行。」直到曹操去世,卞秉的官职没能得到晋升,财产也很少,甚至许多战功不如他的人都比他富有。

当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处死后,卞氏立即写信给他母亲袁氏《与杨彪夫人袁氏书》安慰:

「卞顿首:贵门不遗,贤郎辅位,每感笃念,情在凝至。贤郎盛德熙妙,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宝用无已。方今骚扰,戎马屡动,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官立金鼓之节,而闻命违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卞姓当时亦所不知,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诚知微细,以达往意,望为承纳。」

先是夸赞杨修之才,接着说自家夫君在『性急忿然』之下处死杨修,自己并不知情,又说自己听到杨修之死后『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请求袁氏的宽恕,随信送上『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等慰问品,可见她平时在曹操杀伐后做了多少弥补的工作。

身为儿子的曹植先作《上卞太后诔表》:

「大行皇太后资坤元之性,体载物之仁,齐美姜嫄,等德任姒。佐政内朝,惠加四海,草木荷恩,含气受润。庶钟元吉,承育万祚。何图一旦早弃明朝,背绝臣庶,悲痛靡告。臣闻铭以述德,诔尚及哀。是以冒越谅暗之礼,作诔一篇,知不足赞扬明贵,以展臣《蓼莪》之思。忧荒情散,不足观采。晋左九嫔《上元皇后诔表》曰:「伏惟圣善宣慈,仁洽六宫,含弘光大,德润四海。」窃闻之前志,卑不诔尊,少不诔长。扬雄,臣也,而诔汉后;班固,子也,而诔其父,皆以述扬景行,显之竹帛。岂所谓三代不同礼,随时而作者乎?」

再作《卞太后诔》:

「我皇之生,坤灵是辅。作合于魏,亦光圣武。笃生帝文,绍虞之绪。龙飞紫宸,奄有九土。详惟圣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原,不忝先哲。玄览万机,兼才备艺。泛纳容众,含垢藏疾。仰奉诸姑,降接俦列。阴处阳潜,外明内察。及践大位,母养万国。温温其仁,不替明德。悼彼边氓,未遑宴息。恒劳庶事,兢兢翼翼。亲桑蚕馆,为天下式。樊姬霸楚,书载其庸。武王有乱,孔叹其功。我后齐圣,克畅丹聪。不出房闼,心照万邦。年逾耳顺,干干匪倦。珠玉不玩,躬御糹弟练。日昃忘饥,临乐勿燕。去奢即俭,旷世作显。慎终如始,蹈和履贞。恭事神,昭奉百灵。局天地,祗畏神明。敬微慎独,执礼幽冥。虔肃宗庙,蠲荐三牲。降福无疆,祝云其诚。宜享斯,蒙祉自天。何图凶咎,不勉斯年。尝祷尽礼,有笃无痊。岂命有终,神食其言。遗孤在疚,承讳东藩。擗踊郊甸,洒泪中原。追号皇妣,弃我何迁?昔垂顾复,今何不然。空宫寥廓,栋宇无烟。巡省阶途,仿佛棂轩。仰瞻帷幄,俯察几筵。物不毁故,而人不存。痛莫酷斯,彼苍者天!遂臻魏都,游魂旧邑。大隧开途,灵将斯戢。叹息雾兴,挥泪雨集。徘徊而柩,号兆弗及。神光既幽,伫立以泣。」

这两篇诔在在充分显示出对于母亲过世的哀伤之情。

七月,下令与高祖合葬于邺城西的高陵,比照曹操生前不封不树、以时服殓之、不用金银陪葬的规矩。

等到太皇太后卞氏下葬完毕后,西部战线的最高指挥官,也是曹休死后曹魏军界第一人大将军曹真受命入朝,明帝令他接替曹休遗留的大司马职位,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同于曹操当年的待遇。趁回洛阳的机会,曹真认为:「蜀汉多次入侵,请下令由斜谷出兵讨伐,各将领分几路同时并进,可以大胜。」对于这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叔叔的人,加上父亲临终托孤,明帝对他有着深深的信任与依赖,本来已经决定采纳,却杀出一人反对由斜谷出兵,是谁这么有胆气?原来是司空陈群。大概是觉得诸葛亮初次北伐就派赵云、邓芝在此疑军,蜀汉对此应该有所准备。

本来明帝派接任曹真升任后空缺大将军职位的司马懿,从汉水逆水西上从西城郡进军,与曹真在汉中会合,还派出西部战线极有心得、在街亭大胜的征西车骑将军张合走斜谷,还有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曜从武威出兵,企图多路夹击,让蜀汉接应不暇。

陈群提出:「太祖以前到阳平攻打张鲁,大量收集豆麦以增加军粮供给,张鲁没有攻下而粮食已经缺乏。如今既然不能就地取粮,况且斜谷地势险阴,无论进退,都很困难。转运粮食肯定会被抄袭截击,如果多留士兵据守险要之处,便会使战士受损失,不可不深思熟虑!」

基于尊重陈群也是托孤重臣的立场,明帝下令重新修改出兵计划。曹真修改进军路线为子午谷后再度呈上。没想到陈群又以不便行事、出兵所费不赀为由劝阻。明帝下令将他的议论交给曹真参考,曹真却把此诏书当做出兵的命令,随即率军出动,与司马懿约定在南郑会师。

知道曹真意图征蜀,东阿王曹植也上《征蜀论》:

「今将以谋谟为剑戟,以策略为旌旗,师徒不扰,藉力天师。下礧成雷,榛残木碎。干戈所拂,则何虏不崩;金鼓一骇,则何城不登。」他的意见就像是陈群翻版,不支持贸然征蜀。

八月,明帝由洛阳出发向东巡行;十九曰到达许昌。

非常不巧的,从长安出发的曹真才一到子午道就遇到滂沱大雨,自从在襄阳时因为大雨遭到关羽水淹之后,魏军上下对于大雨有莫名的恐惧,这样的雨势让他裹足不前。从宛城西上、以水陆并进的司马懿也被大雨淋得如同落汤鸡,加上还要开道,使得荆、豫大军几乎无法前进。曹真、司马懿等人不得不在营账等候时机,更惨的是子午谷中的栈道,因为大雨造成多处严重损坏,必须要修理才能继续前进,只好让兵士一边冒雨抢修,一边等待雨势停歇。

得知曹魏大军到来的诸葛亮,当然也做好准备,先率军驻扎在分别位在南郑东北百里的成固、一百八十里的赤阪,以这三地互相支持等待魏军到来,给予迎头痛击,不过手边的兵力要应对这几路还是略感吃力,就把眼光放到江州,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协助阻击敌军。

不满被调离江州的李严,私下传言说司马懿已经设置官署职位来诱降,知道他意思的诸葛亮,于是上表让他李严担任骠骑将军,让他儿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蜀汉这时并没有大将军职位,骠骑将军已经是最高军职,也就是说除诸葛亮外,他是真正的第二人。李严想要有的开府权力,自然是不肯给的,由李丰接任江州防务作为交换条件,表示江州还是你李严的地盘,在这个时候,诸葛亮也只能对这个善于内斗的人做出让步。

得到保证的李严,这才心满意足的北上汉中。得知江州军到来的诸葛亮,命李严担任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也在此时改名为李平。

九月,曹真、司马懿这一等就是一个月过去,大雨一下连续三十来天都没有停止的迹象,让原本高昂的士气随着雨势、时间的过去逐渐消退。因为行动不便没有随同文帝出行的太尉华歆从洛阳上《谏伐蜀疏》:

「兵乱以来,过踰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他的意思是:「陛下以圣道而处在像成康之治一样的盛世,希望先专心于国家的文治,把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主持国家的人以民众为基础,民众以衣食为根本。如能使中原没有饥饿寒冷之苦,百姓对上边没有离心离德之意,那么吴、蜀二贼的矛盾,可以坐待其爆发!」

华歆表中所提到的成康之治,是指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政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以缓和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对外则不断攻伐淮夷,以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很大胜利,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这段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时候,后世将与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甚至有『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狱四十余年不用』的美誉。

对于华歆的上书劝谏,得知前方因大雨滂沱、战事不顺情况的明帝,于是回《报华歆》:

「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

对于老太尉的劝谏,不敢怠慢的明帝表示:「敌人凭借高山大川,太祖和世祖前世劳苦,还没平定,朕岂敢自己吹嘘,说一定消灭敌人呢?将领们以为不一一进取,二贼不可能自行败亡,因此用兵以窥测敌人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有到来,周武王伐纣,会师盟津而回军,就是前车之鉴,朕不会忘记历史的鉴戒。」

明帝诏书中指的是武王盟津会师,武王十一年,商朝的统治更加黑暗,大批忠良之士被杀或逃亡,得知纣王身边只剩佞臣的武王,觉得灭商的时机已到,亲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之师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出发前遍告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到场的诸侯和部落首领达八百人之多,史称『八百诸侯会盟津』。这次会师确定周的盟主地位,但是武王认为灭商的最佳时机并未到来,因此引兵暂退。

除了华歆以外,陆续还有人上表劝谏,第一个是少府杨阜上《代蜀遇雨上疏》:

「昔文王有赤乌之符,而犹日昃不暇食;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而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陛下宜深有以专精应答,侧席而坐,思示远以德,绥迩以俭。间者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以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以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武王还师,殷卒以亡,知天期也。今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罢之。昔邵信臣为少府于无事之世,而奏罢浮食;今者军用不足,益宜节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