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四十五章(第1页)

第四十五章(第1页)

第四十五章

虽然在夔州的生活安定,比起在成都也相去不远,但是杜甫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办法放开,也不想在此地久住,主要自己很想回去长安、洛阳,加上这地方的风土人情也让他感觉格格不入。虽然他写下《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松柏巢水鹤,岁时伏蜡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看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想起在成都草堂窗外见到细雨斜风所作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望着草堂外的绵绵春雨,心想这雨何时能够停歇?又想到那一年的汉中霖雨,是否就像是今日,还是雨势更加滂沱呢?

一开春,魏国下令在合肥建筑新城,目的是用来防备东吴入侵,很显然明帝的南面方针已经从父亲时代的进攻,改为防守为主,毕竟魏国土地大、资源多,经得起耗,东吴有多少本钱玩持久战?又能支持多久?

这时吴王提出征讨夷州的想法。这是哪里呢?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觡为矛以战斗尔。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床作器如稀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剥其面肉,留置骨,取犬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如果所传属实,就在东吴伸手可及之处不是?

一天退朝后,吴王和大将诸葛直谈论历史,说到秦始皇入海寻仙的往事。

自从当了皇帝以后,一心一意想让秦朝统治万年的始皇帝,想尽各种办法炼丹求药,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听信方士徐福,让他带五百对童男女入海寻取长生仙药。到达夷洲后发现那里四季如春、没有冰雪,如仙境一般,长生不老之药本是世间无有之物,根本不可能找到,怕回去会遭杀身之祸于是不敢返回的徐幅,在海上漂流后最后到达宣洲居住下来。

「那么,到底有没有夷洲呢?」吴王问。「有,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记载过夷洲。」听诸葛直这么肯定,当下翻找《禹贡》,果然如他所说书中的确有记载夷洲。「为什么不派人去找夷洲呢?」吴王心想秦朝既然有人到过,如今我江东航海业发达,飞船快艇无数,也一定能找到夷洲。脑中闪出这个念头后,决定派人去开发夷洲。

这个决定被两位大臣知道后,马上极力劝止,第一位是当今东吴第二人、上大将军陆逊,吴王曾征求他的意见,因此上书《请勿取夷州及朱崖疏》:

「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复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意思很清楚,他认为不必如此做,更觉得这样的事情没有益处。

又征询去年升任卫将军、娶东吴长公主孙鲁班的全琮意见,他说:「以我国的威势,又有甚么地方能不被我们攻下来呢?可是如今要进军的目的地属于殊方异域,又有大海之隔,那些地方水土奇特,瘴气含毒,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果兵民出入这些地方,必定会生疾病,这些疾病在国内互相传染的话,是一件危险的事。因此奉命前往当地的人大多怀着畏惧之心,害怕会失去性命,在这种心态作祟之下,我军的收获又岂会丰盛呢?如果要牺牲沿岸的士兵,去求取低微的利益,这是一个令我感到不安的决定。」

两人更说:「桓王创立基业时,兵士不过五百人,今日江东人已很多,足够使用,不应当远渡大洋,深入不毛之地,向万里之外发兵袭人,海上狂风巨浪,难以预测。民众一旦改变水土环境,肯定会引发疾病,打算增加民力反而更加受损,打算谋利反被其害;况且当地民人犹如禽兽,得到他们不足以事业有帮助,没有他们也不会显得民众亏缺。」

这些劝谏听在下定决心的吴王耳中,就像是恍若未闻般,还是派出卫温、诸葛直率领兵士一万人浩浩****出发,渡海寻求夷洲、亶洲,打算俘获当地民众以增加民力。

洛阳城中,尚书诸葛诞、中书郎邓扬等结成朋党,争相题品吹捧,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伶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因他们的父亲高居权势之位,特别容纳三人得参预题品,称为三豫。『四聪』指的是夏侯玄、诸葛诞、邓扬、田畴等四人。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

开始仕途以尚书郎任命为荥阳令。曾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的性能,遭遇大风浪,船被沈到河里,两人同时沈入水中。幸亏虎贲赶紧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他们先救杜畿,自己随后昏死过去,身体随河水飘到河岸,即使如此杜畿还是过世,幸亏他后来被救活。

调回洛阳后任命为吏部郎,曾经有人向他请求事情,先将那人的话传出再行采纳,大家都认为如果说话不当会让自己贬官,百官都对他举荐的人谨慎对待。

邓扬,字玄茂,南阳新野人。年少时在洛阳已有令名。据说其貌不扬,管辂谓之『鬼躁』、『行步弛纵,筋不束体,坐起倾倚,若无手足』。明帝时任尚书郎,曾任洛阳县令。

至于来头完全是诸葛诞、邓扬不能比的夏侯玄,字泰初,沛国谯县人,文帝挚友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父亲亡故后文帝让他继承父亲爵位,少时有名望,仪表出众,当时都认为他『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政治上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让骠骑将军司马懿认为『皆大善』。不仅博学多识,兼以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与何晏同是玄学先驱。

他长得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没有才学,令当时人见到就觉得讨厌,凭着自己姐姐是明帝宠爱的毛皇后关系,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人称为『蒹葭倚玉树』,让夏侯玄十分不满,甚至口出怒言,明帝知道后因此降他的职。

这些人可说是曹魏官场的新一代,理当重视才是。受命代理司徒的董昭却对洛阳城中的情况上《陈末流之弊疏》:

「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威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已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

董昭的人品虽不为人称道,谋略却颇受敬重,在疏中很明确针对这些现象批评:

「凡拥有天下的帝王,无不崇沿尊重朴实忠信之士,深恶虚伪不真之人,这是因后者毁坏教化,扰乱秩序,伤风败俗。近有魏讽在建安末年被诛杀,曹伟在黄初二年被处死。俯伏思量陛下前后颁布的诏书,极为痛恶浮华虚伪,想要打破拆散明党,常常因此切齿痛恨;执法的官吏,却畏他们的权势,不敢监督揭发,败坏风俗行为,赵来越严重。我暗中观察,当今年轻人不再把作学问当作进取之本,专门以互相结交朋友为业。国中士人不以孝悌清廉修身为第一,以趋炎附势营利为先,结成朋党,连成群伙,互相恭维,叹息怀才不遇,把诋毁当作惩罚羞辱,把朋党赞誉看作封爵奖赏,对依附自己的人连声赞叹,好话说尽,对不依附自己的人百般挑剔,以至互相说:‘当今之世什么忧虑不能消除,只怕人事关系不够,交结党友不多而已,还担心什么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让他听几句好话,就会像吃了灵丹妙药对你温和服贴。听说有的人还指使家中奴仆宾客冒充属下差役,出入宫廷官府禁地,来往书信,探听消息。凡是这一类事情,都是法律不容许,刑罚不赦免的。即使魏讽、曹伟的罪过,也不比他们更重!」话说的极重,明帝看完后非常重视。

二月四日,明帝下《策试罢退浮华诏》:

「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岂朕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令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策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他的意思恐怕比董昭更为强烈:「社会风气的朴实和浮华,随着教化而改变。兵荒战乱以来,儒家经典的教授完全荒废,年轻人进取的途径,不在经典,这岂不是训导不恰当、对将提拔任用的人不突出考察品德吗?从现在起,郎记必须通晓一种经典才可以升任地方长官,博士课的考试,择取成绩优秀者马上录用,华而不实、不务正道的人罢免!」当下诸葛诞、邓扬等人遭到免官,相关人等从此仕途就算是断了往上的希望,唯有一人似乎有卷入此案,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或许是受到父亲奔走才得以幸免吧?

四月,在曹操时代于关中地区贡献极大,后来转相国、太傅的曹魏重臣钟繇逝世,享年八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