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四十五章(第3页)

第四十五章(第3页)

表示说:「从前周武王渡黄河伐纣,一条白鱼跃入舟中,君臣险色大变,行军得到吉祥的瑞兆,还那么害怕,何况面对真正的灾异而能不战栗吗?而今吴、蜀没有平定,上天屡次降下灾变,各路大军刚刚进发就遭遇天降大雨之灾,积沙乱石阻塞山路,已经有不少日子。转运军用物资的劳累,肩挑背负的辛苦,耗费的已经很多,如果供应不能跟上一定事与愿违。《左传》上说:『看到便利就进,知道困难就退,是用兵的良法。』白白地让大军在山谷之间受困,进没有什么可以掠取,退又不可能,不是帝王之师的做法。」

紧接着是散骑常侍王肃上《谏征蜀疏》: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途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悬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兆民知圣上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日后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

如果说杨阜是建议,那么比杨阜强烈的王肃就算是强谏了:「从前的书上有这样的话:『从千里之外供给粮食,士兵必定会面有饥色,如果依靠就近拾柴做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这还是说在平路行军的情况,何况是深入峻岭,靠开凿山路前进,所费劳力与平地行军相比,一定相差百倍以上。现在汉中霖雨不断,山道崎岖又陡又滑,兵众拥挤而不能展开,粮食远在外地,难以跟上,实在是行军的大忌。听说曹真发兵已过一个月才到子午谷的半路,修路的劳动让战士全都参加,让敌人独得以逸待劳,这是兵家所禁忌的。拿古代来说,就是周武王伐纣出关而退;就说近年武帝、文帝征伐孙权,到了长江而不渡,难道不是所谓的顺天知时,随时变通的先例吗?百姓知道圣明的君主因为雨水造成艰难的缘故,休兵停战,以后遇有机会,就会因此而拼力效用,那就是所谓乐意冒险,民忘其死的了。」

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人,前年去世的司徒王朗之子。

面对诸位大臣的上疏劝谏,再也不能无视的明帝,终于下诏让曹真撤退。在汉中饱受霖雨的曹魏大军终于能够撤军。这次上书大举出征蜀汉的曹真,一方面期望赶快放晴,但是受困于雨势也无法前进,这期间也在子午谷染病,最后结局是抱病含恨奉诏撤兵而归,另一路的司马懿则是迫不及待赶紧班师回宛,离开这个鬼地方。

因染病得到明帝恩准回到洛阳休养的曹真,上表要求分自己封邑给从少时开始与自己一同为曹操征战、不幸都在去年亡故的朱赞、曹遵两人遗留的儿子,明帝当然对叔叔的要求不能不答应,下《听曹真分邑封曹遵、朱赞诏》:

「大司马有叔向抚孤之仁,笃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并给两人儿子封爵关内侯,各百户封邑。

十月,明帝从东巡结束返回洛阳。出巡前留左仆射徐宣总管留守京师之事,归来后主事官吏把徐宣批示的文书再次呈送给明帝,没想到遭到一顿骂:「难道我处理和左仆射处理有什么不同吗?」把奏章放置,连看也不看,可见对徐宣信赖之深。

文帝崩、明帝即位时,中领军桓范推荐:「臣下听说帝王用人,根据不同的情况任用不同的人才;争夺天下的时候,以是否有谋略做先决条件;平定天下以后,以是否忠义做首要标准。因此晋文公采用咎犯的计策败楚人于城濮,优先奖励了批评咎犯之策是『竭泽而渔』的雍季;高祖刘邦生前重用足智多谋的陈平,临死却把善后的事托付给周勃。我看尚书徐宣,品行忠厚,秉性刚直,清雅独立,不拘世俗,且刚劲坚强,有扶保社稷的大气节,历任州郡主官,在位时都很称职。如今朝廷仆射之职空缺,我觉得这个责任重大的关键职位,没有比徐宣更合适的人选了。」

晋文公亲率军队同楚军大战于城濮时,晋军的力量明显不如楚军。晋文公问咎犯:「敌众我寡,将怎样才得取胜呢?」他答:「礼不厌美,战不厌诈,您用『诈』好了。」文公把咎犯的计策告诉雍季,征求他的意见。起初不赞成,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同意的雍季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覆,非长术也。」

雍季的意思是说:放干池塘里的水而捉鱼,哪有会捉不到的?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鱼可捉了;烧光了丛林中的草木而打猎,哪里还会打不到的?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虽则现在偶然用一次是会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也就不行了,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晋文公这次采纳咎犯的欺诈计策果然大胜。回国以后,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咎犯之上。当然有人感到不解,更以为文公错赏。文公知道后说:「雍季之言,百世之则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一进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秦二世元年随刘邦起兵反秦的周勃,从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为人质朴刚强、老实敦厚,刘邦认为他可以委任大事。他向来不喜好文学,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说:「赶快对我说吧。」朴实无文就是这个样子。

他几乎跟随刘邦参加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都见的到他的身影。在进攻下邑、啮桑、长社的时候,自己一马当先首先登城,进攻槐里﹑好畤、咸阳、曲逆等地的时候,立下上等军功,继而镇压燕王臧荼、韩王信等人叛乱。

或许刘邦正是看中他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点,认为能够承担大事,去世之前将樊哙手下的军队交给周勃。吕后乱政时,曾以残忍的手段害死戚夫人及赵王如意,甚至惠帝位此惊恐而亡,他选择潜伏隐忍以待。吕后随后立刘邦和宫人的幼子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违背刘邦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封诸吕子弟为王,令同族吕产、吕禄分领京师南北二军,控制首都的兵力,甚至安插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

明帝于是接受建议任命他担任尚书令副手的左仆射职位,之后转任侍中光禄大夫。主管制作皇室兵器玩物的尚方令犯了过错时,上疏给明帝说判尚方令的刑责太重,更常劝阻不要大建宫殿穷尽民力,明帝都亲笔下诏嘉许采纳意见。

十二月,文帝将母亲文昭皇后改葬在邺城朝阳陵,这诏书一下,后宫有人就心惊胆跳了,谁?郭太后。因为这么做就表示他对母亲的死不满,才会将父母分葬,造成这个问题的郭太后,自然就得小心过日子了。

即使如此,明帝之前为了安抚,诏封郭太后的堂兄郭表为安阳亭侯,进爵乡侯,食邑五百户,升迁为中垒将军。郭表子郭详为骑都尉。现在又追谥太后父亲郭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氏为都乡君。郭表为昭德将军,加金章紫绶,赐位特进,郭表次子郭训也担任骑都尉。太后的姐姐去世,明帝想予以厚葬,为她修建祠堂祭祀,遭郭太后制止:「自汉末天下大乱以来,王侯公卿的陵墓无不被盗掘,皆因厚葬。今安葬亡人最好以先帝首阳陵的薄葬为法。」

这时洛阳收到东吴方面宣称要进兵合肥,年初才改任征东将军的满宠上表要求召集兖州、豫州兵力。两州兵力集结之后,东吴军队就行撤退。曹魏朝廷得到消息命令就此撤兵。他认为东吴没有接战就大举退还,恐怕不是本意,必然是佯装退却以麻痹警觉,等到撤军离开后,才会趁虚而入,赶紧上表要求不要让兖州、豫州的援军离开。

丞相诸葛亮署命蒋琬担任长史,接替前不久过世的张裔。

当初从东吴回到蜀国后,诸葛亮任命张裔担任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兼任益州治中从事。每当丞相驻守汉中时,以射声校尉身份兼任留府长史,经常说:「丞相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次年他北上去见诸葛亮咨询事务,前来送行有数百人之多,车马堵满道路,过后回信给亲人说:「前几天动身上路前,昼夜接待来访的人客,得不到休息,人们敬重的是丞相长史这个职衔,儿子张君嗣在这一职位上,为此疲倦得要死。」人称谈吐诙谐机灵快捷,由此可见。

年少时与早年去世的杨恭十分友好,身后留下的孩子尚属稚龄,就将杨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分房屋给他们住,侍奉杨恭的母亲就像自己的母亲。杨恭的儿子们长大后,又帮他们娶妻,购买田宅产业,让他们能够自立门户。这样抚恤旧友的家属,帮助救济衰落的家族,十分讲义气的行为得到众人赞扬。他去世后,儿子张毣继承爵位。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意思就是:「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可见对他的信任与信赖之深。

东吴朝廷内这时揭发一件事情,竟有曹魏人士潜伏其中!

明帝耳闻洛阳城内有一口才、能言善辩之士,名唤隐蕃,私下秘密召见,让他诈降入吴国潜伏,让他一定要想办法谋取吴国廷尉职务,好在其中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大臣间内斗,让曹魏坐收渔利。年初,二十二岁的隐蕃就由曹魏出逃,投奔吴国而去。

虽然明帝设想很多,但是事与愿违,隐蕃被吴人认为是『归义』,吴大帝并没有因此召见,自然就没有陈述高见的机会。知道只是把他当作一般的投降者对待后,隐蕃为了完成使命,上书表达不满:

「下臣听闻纣王无道,所以微子出逃;汉高祖宽明,所以陈平来投。下臣今年二十二岁,委身来投,放弃在魏国的荣华富贵,归命有道君王,多亏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达。但下臣到了吴国已经有些时日,您却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样,没有特别对待我,使得下臣有许多好的言论和计策没办法告诉您。我在家中一日三叹,害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度过。所以只能冒昧的上书拜见圣君,恳求您能引见下臣一次。」

书信上达后,不出所料果然获得会谈机会。两人见面后,隐蕃先是陈谢回答问题,接着陈述当前的局势,侃侃而谈,风采翩翩,很有言辞观点。结束后大帝转头询问在场的右领军、乡侯胡综看法,他回答:「从隐蕃的上书看,他语气夸大很像东方朔;从刚才表现看,此人灵巧敏捷,擅长诡辩很像祢衡,但是论起才干都比不上两人。」大帝问可以任命他担任什么官职,胡综说:「不可以让他治理百姓,不过可以在建业给他安排小职位试试看。」心想他刚刚谈论刑狱时见解很深,就让他担任廷尉监。

为什么大帝用人要问胡综意见,有这么高的识人能力吗?

胡综,字伟则,豫州汝南郡固始人,擅作辞赋。少年时为了避难来到江东,十四岁时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与孙权同在吴郡一起读书。陆续任职金曹从事、鄂长、书部等职务。东吴将领晋宗弃吴降魏时,他与贺齐将他生擒,以此功加官建武中郎将。孙权称帝后,担任侍中,进封都乡侯,与徐详兼左右领军。之后再拜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辞讼。孙权继任江东后的很多诰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隐蕃私下凭借出色辩才获得东吴豪杰赏识,包括左将军朱据、曾遭吕蒙设计的廷尉郝普都称赞他有王佐之才,连太常潘浚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来往,以郝普特别与他亲近欣赏,常替他被屈才而埋怨叹息。其他江东士人因他当上廷尉监,属于大帝新宠,加上朱据、郝普都与他亲近,隐蕃的府前常常车马云集、宾客满门,名气大振,甚至从卫将军全琮以下官员都与他交往,对他倾心敬待。

对隐蕃最反感的莫过于太常潘浚。当听说儿子潘翥和他应酬交往,甚至送礼,顿时勃然大怒、写信责骂:「我受到国家的宽厚对待,立志用生命来报答,你们这些小辈在京城,应当时刻谨记恭顺,亲近贤士。仰慕良善,为什么和隐蕃这样来历不明的魏国降人交往亲密,还送钱粮给他?我在远方听到这件事,心中震惊,气血上涌,惆怅了好几天。你收到信后,立刻去见信使,接受我下令的一百杖惩罚,然后去把赠礼取回来。」潘浚这样激烈的反应,更让所有人无法理解。

这时武陵郡五溪蛮反叛吴国的消息传来,吴王认为包括交州等南方疆土安定,下令调交州刺史吕岱回军驻守长沙沤口。

五溪蛮又称武陵蛮,因为所居地有五条溪流经过,故此名之。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时,当地蛮夷就多次聚众叛乱,攻打附近的城池。孙权派遣老将黄盖担任武陵太守。没有多久蛮夷再次叛乱,当时武陵守军仅有五百余人,故意大开城门的黄盖,打算引之入城,等到过半蛮兵进城的时候,当下立即发动攻击,当场斩杀数百人,剩余蛮兵见状四散逃窜。随后出城追击,一路收复被占领的失地,斩杀蛮族领袖外,主动投降一概释放。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剿平蛮夷叛乱。

九年前,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的刘备,回绝东吴派遣派来请和的使者,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遭到蜀将吴班击破。占据秭归后,派出马良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相继响应刘备,其中势力最大的沙摩柯,更从军作战。

来年六月,东吴都督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用火攻连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五溪蛮王沙摩柯与蜀汉将领张南、冯习、傅肜等人一同战死,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在五溪蛮心中恐怕永远都不想臣服江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