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列传
范缜(约450—515年),字子真,祖籍南乡郡舞阴县(今河南省泌阳县),南朝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
“无神论”的无畏斗士
范缜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分孝顺。十多岁时,沛郡(今安徽省宿州市)有一个大儒讲学,范缜慕名前往拜师。
大儒见年少的范缜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非常惊讶,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十分看重,并亲自为范缜进行加冠礼。这位大儒的很多学生都来自富家贵族,经常坐着马车来上课,唯有范缜穿着粗布衣裳步行上学,但他从来不自卑,养成了倔强耿直、不屈于权贵的性格。
范缜长大后在南齐为官,当时南齐和北魏关系缓和,开始进行和亲。范缜多次跟随和亲队伍出访北魏,因为学识渊博,在北魏和南齐都有很大名气,从而进入竟陵王萧子良的文人集团。
当时,佛教非常盛行,出家为僧为尼的人越来越多。范缜觉得那些佛教徒打着佛教旗号,不耕田,不生产,依靠人们的施舍和国家的扶持生活,最终会让人们变得好吃懒做,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极力反对佛家学说。
范缜的观点让信奉佛教的萧子良十分不满。萧子良质问范缜:“如果说世界上没有因果报应,为什么会有富贵和贫贱之分?”
范缜回答道:“譬如一棵树,开出的花都是一样的,风吹花落,有的花瓣飘落到华美的席子之上,有的花瓣落在了粪坑边上。殿下就是落在华美席子上的花瓣,而我就是落在粪坑边上的花瓣,哪里有什么因果。”萧子良听到这话,非常生气,命令手下人反驳范缜,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驳倒他。
范缜的言论在当时不被人们认可,他又不愿意妥协,便将自己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写成《神灭论》一文。
范缜提出“形体就是灵魂,灵魂也是形体,形体和灵魂本为一体,形体腐朽则灵魂消灭”,这一理论不但打破了佛家因果轮回说,也动摇了儒家祭祀祖先的理论基础,引起轩然大波。
佛教徒纷纷攻击《神灭论》,一些儒家人士也对范缜颇为不满。一个儒家学者说:“你若说人死后没有灵魂,那人们为什么要祭奠先祖?”范缜回答道:“祭奠先祖不是为了先祖,而是为了让后人有心理安慰。”
南齐末年,范缜出任地方官,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回家为母亲守丧。梁武帝带领义军进攻齐炀帝萧宝卷,路过范缜的老家,范缜服丧期未满,身穿丧服迎接梁武帝。梁武帝在萧子良的幕府就认识范缜,再次看到他非常高兴。
梁武帝称帝后,先委任范缜担任郡守,任期满后提拔他担任京官。范缜回京之前,将所有财产赠予好友王亮,王亮曾经对梁武帝不敬。
因为此事的牵连,范缜不仅没当成京官,反而被贬到广州(今广东省大部)。期间,他进一步完善《神灭论》,修订成稿件,在亲友之间流传。
三年后,范缜被调回京城,担任清闲文官。当时,在梁武帝的支持下,佛教越来越盛行,但范缜的反佛态度一点没有改变。
梁武帝对范缜的观点非常不满,又无法让他屈服,于是颁布了一道诏书,名为《敕答臣下神灭论》,让众人都来反驳范缜。
一时之间,有六十人响应梁武帝的号召,他们均是达官贵人、知名学者、各寺名僧,范缜不甘示弱,和他们展开大辩论。他凭借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路,一天之内让许多反驳他的人哑口无言。
虽然范缜在论战中大获全胜,但他的仕途也因此终结,《神灭论》在南梁时期被当成禁书,严禁阅读传播。几年后,范缜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多岁。
《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范缜坚持唯物主义与捍卫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初,缜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hùn)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摘自《梁书?卷四十八》
【译文】当初,范缜在南齐,曾经侍奉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专心信奉佛教,但范缜坚持说没有佛。萧子良问道:“你不相信因果,世间为什么有富贵,又为什么有贫贱?”范缜回答道:“人生下来像是一树的鲜花,都在同样的树枝上长出,都在同样的花骨朵上开放,随着风向下落,自然会有花拂过窗帘落在草席上,自然会有花沿着篱笆墙落到粪坑边上。落到草席上的,就是殿下,落在粪坑边上的,就是下官。富贵和贫贱虽然是不同的道路,但因果到底在哪里呢?”萧子良不能让范缜屈服,十分责怪他。
词语积累
是非之心:是,正确;非,错误。指明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形神合一:形,形体;神,精神。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精神和物质、本质和现象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