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辩列传
王僧辩(?—555年),字君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南朝梁名将。
摇摆不定的平乱名将
王僧辩的父亲王神念本为北魏将领,后来投降南梁。王僧辩跟从父亲南下,一直追随湘东王萧绎在各地就职,多次立下军功,深受萧绎信任。
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当时,萧绎驻守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派遣王僧辩带领一万军队押运粮草支援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王僧辩的部队刚到,宫城已被攻陷,梁武帝也蒙难而死。王僧辩不得已而投降侯景,军队和粮草都被侯景占有。取得侯景的信任之后,王僧辩找到机会,离开都城回到萧绎身边。
面对当前的局面,梁朝的各位藩王各自为政,都想趁机称帝,萧绎也不例外。
在各位藩王中,萧绎的侄子萧誉最为强大。萧誉驻扎在湘州(今湖南省大部),和萧绎关系非常紧张,萧绎决定先翦(jiǎn)除萧誉,然后平定侯景之乱。王僧辩认为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毕,反对出兵。他和大将鲍泉商议,决定一起劝说萧绎。
萧绎猜忌心很强,听到王僧辩的劝谏,不禁大怒,将宝剑拍在桌子上,转身回到内室。鲍泉吓得不敢说话,王僧辩坚持据理力争。
萧绎误认为王僧辩害怕敌人,非常生气,不但挥刀砍伤了王僧辩,还将他关了起来,随后派遣鲍泉进攻萧誉。这时候,岳阳王萧(chá)支持萧誉,发兵进攻江陵,人心开始浮动。
萧绎不得不启用王僧辩,击退萧。与此同时,鲍泉久攻湘州不下,萧绎命令王僧辩接替鲍泉,王僧辩很快就占领了湘州。
萧绎的实力大增,引起侯景的注意。不久,侯景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向萧绎发起猛攻,连续占领许多城池,直抵巴陵城(今湖南省岳阳市)。萧绎派王僧辩带兵驻守巴陵,和侯景对峙。
侯景想劝降他,王僧辩不应答,派兵加强防守,与侯景对峙。侯景不敢长期逗留,连续攻城,但每次均被王僧辩破解。侯景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只得烧毁自己的营帐,连夜撤退。
巴陵防御战取胜后,王僧辩在萧绎的授意下带兵东征,连战连捷,又与另一路平叛军队陈霸先会师,共同讨伐侯景。
平叛军队实力大增,一路东进,逼近建康城,侯景率领主力部队出城迎战,大败而逃。京城守将见侯景兵败,开城投降。王僧辩占领京城后,派遣将领扫平侯景的残余势力,最终平定了侯景之乱,拥立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王僧辩因功劳最大,受到梁元帝重用。
虽然侯景之乱被平定,但各地依然叛乱不断,王僧辩奉命先平定国内叛乱,又带兵击败北齐的侵犯,逐渐稳定了混乱局面。
554年十月,西魏趁着梁军主力在建康之时,突然向梁元帝所在的江陵发起进攻,梁元帝命令王僧辩带兵支援。王僧辩错误判断了形势,认为西魏军队远道而来,一定疲惫不堪,如果不直接救援江陵,而是北上切断西魏军队的后路,用“围魏救赵”之计,一定可以大获全胜。但王僧辩还没有来得及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江陵即失守,梁元帝被杀。
梁元帝死后,远在建康的王僧辩与陈霸先商议,拥立他的儿子萧方智为梁王,暂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北齐文宣帝得知萧方智只是一个小孩子,想要扶植流落到北齐的南梁宗室贞阳侯萧渊明为皇帝。
文宣帝暗中给王僧辩写了一封信,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支持,并且派军队护送萧渊明回国。王僧辩知道文宣帝的祸心,拒绝了他,派兵阻止,却被北齐军队击败。面对强大的北齐军队,王僧辩产生动摇,暗中联络萧渊明,并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萧渊明同意了王僧辩的请求,王僧辩于是拥立萧渊明为帝,是为梁闵帝。
王僧辩勾结北齐的行为激怒了陈霸先。陈霸先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起兵,奇袭建康。王僧辩措手不及,没等到组织军队反击,就被陈霸先俘虏。
陈霸先看着昔日的战友,非常生气地问道:“我和你有什么仇怨,你要和北齐军队勾结在一起来对付我?”当夜处死了王僧辩。
王僧辩富有军事才能,平定侯景之乱,立下大功,但他面对北齐的威胁,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之道,反而摇摆不定,最终死于非命。
【原文】僧辩与其子(wěi)遽(jù)走出阁,左右心腹尚数十人。众军悉至,僧辩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乞命拜请。霸先因命纵火焚之,方共下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又曰:“何意全无防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尔夜斩之。——摘自《梁书?卷四十五》
【译文】王僧辩和他的儿子王快速跑出阁楼,身边的心腹还有几十个人。陈霸先的军队全都来到,王僧辩无计可施,于是占据南门楼拜见陈霸先祈求活命。陈霸先趁机命令军士用火焚烧南门楼,王僧辩这才和王下楼被抓。陈霸先说:“我犯了什么错,你要和北齐军队一起讨伐我?”又说:“为什么你毫无防备?”王僧辩说:“委任你守卫北门,怎么能说没有防备。”当晚陈霸先将王僧辩斩杀。
词语积累
功盖天下:盖,压过,超过。指功劳天下第一。
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统一思想,一起努力。
泣下沾襟:襟,衣襟。泪水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襟。形容哭得很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