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列传
刘勰(约465年—?),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jǔ)县(今山东省莒县),南梁著名佛学家、文学评论家。
信奉佛教的文学理论家
刘勰(xié)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寄宿在定林寺(今山东省日照市境内)中。他勤奋好学,在寺庙生活的十几年里,不但阅读了很多经典文章,还精通佛理,经常为寺院整理经文,撰写碑文。
刘勰三十岁时,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春秋时期,手捧精美的朱漆盒子,跟着圣人孔子学习。
醒来后,刘勰非常惊喜,认为这是孔圣人给自己指点未来,从此便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通过努力,传播圣人的思想。
刘勰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撰写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历时五年写成,取名《文心雕龙》。全书一共十卷,分为上、下两部,每部二十五篇,共五十篇。书中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全面总结了南梁以前的美学成果,详细论述了文学审美的本质,以及创作、鉴赏的美学规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问世后,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无人问津。刘勰想了一个办法,独自拉着一辆车,装扮成街头商贩,把写好的《文心雕龙》背在身上,专等大诗人沈约路过。沈约是梁武帝的心腹重臣,文坛巨擘(bò),刘勰希望通过沈约,让自己的文章流传于世。沈约看到此书,大为赞赏,把《文心雕龙》放在桌案上,每天阅读,刘勰因此名声大噪。
南梁时期,刘勰迎来了仕途生涯,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担任地方官,都政绩斐然。
梁武帝信奉佛教,对精通佛学理论的刘勰非常器重,经常让他撰写寺院的碑文。刘勰也对佛教信仰越来越虔诚,希望可以皈依佛门。有一次,梁武帝命令刘勰和高僧慧震一起在定林寺撰写佛经。佛经撰写完毕后,刘勰请求出家为僧,梁武帝不同意,为了表明心志,刘勰烧掉了自己的头发,梁武帝只好答应。
刘勰如愿以偿在定林寺落发为僧,法号慧地,从此与青灯古佛为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圆寂的。
【原文】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yù)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摘自《梁书?卷五十》
【译文】《文心雕龙》写成之后,不被当时的舆论称赞。刘勰对自己的文章非常重视,想要请沈约裁定。沈约当时高贵显赫,刘勰没有办法接近他,于是自己背着书,等待沈约出门,在沈约的车前请求,样子好像卖货的人。沈约于是让人取来阅读,读后非常重视这本书,认为对文理有很深的理解,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案头。
词语积累
出类拔萃:类,同类;萃,聚集。超越那一类,超过那一群。比喻人的才德超出其他人。
金石之坚:像金属和石头那样坚硬。比喻极为坚硬或强固。
不可胜数:胜,尽。形容数量多,数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