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列传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郡秣(mò)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南朝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一心向道的“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母亲曾经梦见一条青龙从她的怀里冲了出来,两个神仙手捧着香炉来到家里。陶弘景的母亲从睡梦中惊醒,很快便怀有身孕。
陶弘景十岁的时候,偶然得到前代道士葛洪创作的《神仙传》,非常高兴,每日研读,有了修道养生的想法。他对别人说:“我现在看到青天和白云,已经不觉得它们有多么遥远了。”陶弘景在十五岁时写作《寻山志》一文,向往隐居生活。
陶弘景长大后,身材高大,相貌不凡,饱读诗书,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他在二十岁时就被当时权倾朝野的齐高帝看重,推荐为皇子的伴读大臣,并且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陶弘景能力出众,低调谦恭,经常足不出户,就能对朝中大事做出决策。
492年,三十七岁的陶弘景向皇帝提出辞职申请,得到批准。他离开都城时,前来送行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车马堵住了道路,朝野从来没见过如此盛况,众人都以此为荣。
辞官后,陶弘景开始四处游历,访问世外高人,成为道士孙游岳的徒弟,走上了修道之路,他向孙游岳学习道教中符咒之术和道家典籍,并选择在茅山(今江苏省常州市境内)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当时的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道场,作为上清派的传人,陶弘景在茅山大力发扬上清派的教义,创建了茅山宗。
陶弘景的道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的老庄和东晋道士葛洪。陶弘景研究上清派的学术经典,融合儒家、佛教的思想精华,认为理念虽然很多,但没有跳出三教的范畴,因此主张三教合流。
在茅山隐居期间,陶弘景编撰《真灵位业图》,形成道家独有的神仙体系,又创作出很多道教经典,成为我国道教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弘景还对丹药有极浓厚的兴趣,整理批注《神农百草经》,编纂出七卷《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多达七百余种药物,并不断进行炼丹试验。
当时,梁武帝正准备称帝,还没有确定国号。陶弘景根据道家经典,发现京城里很多地方纹路呈现出“梁”字,于是上报梁武帝。梁武帝非常高兴,定国号为梁。
梁武帝知道陶弘景有才能,希望他能够协助治理国家,于是不遗余力地赞助陶弘景的研究工作,赠送了黄金、雄黄、朱砂、曾青等大量珍贵原料。
虽然陶弘景没有炼出仙丹,但也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后来的火药发明也源于炼丹技术的发展。
梁武帝不遗余力地支持,陶弘景也投桃报李。他虽然依然在山中修行,但如果梁武帝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他都会尽力答复。
于是,茅山下朝廷的冠盖车马络绎不绝,梁武帝和陶弘景的书信交往也非常频繁。当时人们都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536年,八十一岁的陶弘景去世。他死后,容颜依然像壮年一样,没有衰老,身体没有僵硬,依然如同常人一样伸展自如。梁武帝非常惊奇,赠予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虽然有济世的大才,却一心向道,终生坚守,成为我国道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立的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代表宗派之一,人才辈出,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原文】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与物遂绝,唯一家僮得侍其旁。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摘自《梁书?卷五十一》
【译文】南齐废帝永元初年,又建造三层楼,陶弘景住在最上面,徒弟住在中间,拜访的宾客来到最下层,于是陶弘景和世俗事物断绝,只有一个家童可以在他旁边侍奉。陶弘景特别喜欢听松林的风,每次听到松声,都感到十分愉快。有时候他一个人游览泉水山石,看到他的人以为遇见了神仙。他生性喜欢著书立说,崇尚奇异的事情。他珍惜时间,越老越坚定。
词语积累
心如明镜:内心如同明镜,没有杂念。比喻对人非常坦**,就像光洁干净的镜子。
冠盖相望:冠盖,官员的帽子和车盖。指朝廷的使节或者官员来往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