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给儿童戴上了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成为无益于社会、无补于生活的“小书呆子”。而创造教育就是不能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而应培养儿童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他曾写过《我要看看世界》并译过《打开眼睛看看》的诗,反映了他对解放儿童眼睛的期望。
第二,要解放儿童的头脑。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使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而创造教育就要像撕下女子的裹脚布那样解开儿童的裹头布,使儿童头脑解放、思想贯通,从而产生信仰、产生力量,最终“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可以突围而出”。
第三,要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的弊病是不允许儿童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而创造教育则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他曾经写诗勉励儿童:“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31]把手脑并用作为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四,要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儿童往往讷言寡语,没有言论自由。大人说什么,小孩就听什么、做什么,从而无法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主张准许并鼓励儿童发问,让他们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形象地肯定了解放儿童的嘴的意义:“发言下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存每事问。”[32]既然问是创造发明的出发点,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解放儿童的嘴就自不待言了。
第五,要解放儿童的空间。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只不过是有树、有假山的放大的鸟笼,培养儿童用的是“干咸菜”的教科书,使他们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视野非常狭窄。而创造教育则认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第六,要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的考试制度“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甚至于连抗战之本身责任都赶走了。最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学校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而创造教育主张,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让他们有时间去观察,有时间去思考,有时间去动手,有时间去发问,有时间去接触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1945年曾扼要概括了这“六大解放”,认为这“六大解放”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他写道:“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人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米,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33]
3。小先生制
从1931年开始,生活教育运动的中心议题是普及教育。怎样才能使普及教育迅速发展?怎样才能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呢?陶行知从新安旅行团的成功受到了启发,从而提出了“小先生制”。1934年,他在宝山县民众教育馆主办的民众教育服务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小先生与民众教育》的演讲,对小先生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陶行知指出:民众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于乾坤,普及众生。空气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缺少;教育也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缺少。但要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小先生制。“小先生为什么能把知识变成空气一样的容易普遍呢?因为小先生便是小学生,他早上学了两个字,晚上便可以把这两个字拿去教人,此刻学了一件知识或一种技能,彼时即可以把这一件知识或这一种技能去教别人,他不像大先生一样要领薪水。所以,我们可以不花经费把教育普及出去。”同时,小先生对于中国最难普及的女子教育,对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对于克服民族的衰老惰性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陶行知还专门创作了《小先生歌》,用形象的语言称赞小先生的优越性。
我是小学生,变做小先生。
粉碎那私有知识,要把时代儿划分。
我是小先生,教书不害耕。
你没有功夫来学,我教你在牛背上哼。
我是小先生,看见鸟笼头昏。
爱把小鸟放出,飞向森林投奔。
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
“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
我是小先生,烈焰好比火山喷。
生来不怕碰钉子,碰了一根又一根。
我是小先生,爱与病魔斗争。
肃清苍蝇与疟蚊,好叫人间不发瘟。
我是小先生,填平害人坑。
把帝国主义推倒,活捉妖怪一口吞。
我是小先生,要与众人谋生
上天无路造条路,入地无门开扇门。[34]
在陶行知的大力推动之下,小先生制很快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全国23个省份的部分地区都施行了小先生制,东南亚部分国家也采用了这种小先生制。为了更好地指导小先生的实践活动,陶行知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到底怎么做小先生的问题。
一是找学生。“找学生”是小先生的第一课。由于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说话不可以太随便,要通过恰到好处的讲话征服对方。所以,小先生对于每一句想说的话都要预先想一想:“这句话应该说吗?我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是课本要不要。文字是生活的符号,最好采用一种最为适合民众经常共同需要的课本,因为没有课本很难维持继续求进的兴趣。但小先生又不能死靠课本,“他必定要运用补充材料及临时材料,以适应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
三是识字与读文。识字并不是为识字而识字,只有把字组成课文,才使字有了意义,学起来也才有趣,“才算是真正达到识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