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的生活教育思想[1]02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体系相当完备、内容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在探讨生活教育运动的历程时,我们已涉及不少生活教育的闪光思想,这里再从三个角度剖析一下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1。三大原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三大原理组成,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在肃清社会上关于生活教育的误解时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8]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含义首先是指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教育,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认为好的教育必须有好的生活。这又带来了两个从属的性质: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的教育就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生活是没有止境的,生活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这是“生活即教育”的第一层意思。
我们知道,教育并不等于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有意识地指导生活、改造生活,把人们的生活引向更健康、更合理、更高尚的境界。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生活本身所必需,更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贡献于教育的原动力。正如他在1936年发表的《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所说:“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个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是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20]因此,“生活即教育”的潜台词,更意味着通过教育去引导生活、改造生活、创造新生活。事实上,生活教育运动的历程本身就是这句潜台词的证词。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社会即学校”的提法就是把社会与学校等同起来,是一种学校消亡论。其实,这里所说的“社会即学校”,旨在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使学校的教育作用不再局限于学校以内。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原理一样,有两层基本的意思。其一是克服杜威“学校即社会”的弊端,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陶行知打了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动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21]可见,陶行知不主张仅仅吸取一些社会生活到学校做做样子,装装门面;而是真正把学校摆进社会里面,使整个社会成为学校的教育环境。这样一来,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这样也就可以消弭传统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弊病。
我们知道,学校也不等于社会。学校的根本在于使学校在群众生活中发挥更大、更广泛的教育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是学校的真正意义,也是社会生活向学校提出的要求,更是陶行知先生惨淡经营晓庄、育才等学校的内驱力。陶行知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去年因为天干,和平学园因为急于要水吃,就开了一个井。井是学校开的,但是献给全村公用,不久就发现了两个问题:①每天出水200担,不敷全村之用。于是大家都起早取水,后到的取不到水……②人家围着取水,争先恐后,有时甚至用武力解决。这种现象,假使是学校即社会,就可以用学校的权力来解决,由学校出个命令,叫大家照着执行。社会即学校的办法就不然,他觉得这是与全校人的生活有关系的,要全村的人来设法解决,于是,就开了一个村民大会,一共到了七十个人,共同来做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到会的人,有老太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公推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学生做主席。我和许多师范生,就组织了一个诸葛亮团,插在群众当中,保护这位阿斗皇帝。老太婆说的话顶多,但同时有许多人说话,大家听不清楚,而阿斗皇帝又对付不下来。这回,诸葛亮用得着了,他就起来指导。结果,共同议决了几件事……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办法。”[22]这一项全村吃水问题的教学做,表明“社会即学校”不是要学校傲居社会之上指手画脚,也不是取消学校,而是把学校办成社会的中心,让学校师生直接参加群众生活,并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三个原理,也是陶行知主要的教学理论。
“教学做合一”的原理最早是有感于传统教育把教与学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而提的,最初的表述为“教学合一”。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明确阐述了“教学合一”的论点与论据。[23]
第一,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小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指出,教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书本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活泼的学生作为书架子或字纸篓,教师则成了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这是一种“拿学生来配书本”的办法,是让学生死读死记书本的文字;另一种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教师把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到了学生身上,“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教学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世界上新理不尽,天地间奥妙无穷,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一齐发明”的,再一种是“教学生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形成“自得自动”的品质,才能主动探知识之本源,求知识之归宿。这就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用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教师收效很少,学生苦恼太多。相反,“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因此,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种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理论也是息息相通的。
第三,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批评当时的教育界“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主张教师必须不断地去研究新的学问,求得新的进步;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或言之,教师必定先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体验教育英才的快乐。
陶行知上述“教学合一”的理论,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晓庄学校的试验后,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充实,从而正式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命题。在1928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改造》中,收录了他关于这一命题的专论。他写道: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24]
“教学做合一”原理的核心在“做”字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做是指“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25],即手脑并用。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是做。做既要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做到心到、嘴到、口到、耳到、手到;又要运用身外的工具。做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等三方面的特征。
1931年陶行知发表了《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对运用“教学做合一”原理指导课程、教科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过去的教科书是以文字为中心,而且是用零碎的文字为中心,只能给学生传授一点零星的知识,而在“教学做合一”原理指导下编辑的教科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要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要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所以,他说:“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26]这样,“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又与“生活即教育”相契合,构建在实际生活的肥沃之土上了。
2。六大解放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941年6月,陶行知在纪念育才学校两周年前夕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的问题,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对创造教育倾注了心血。他为育才学校制定了《创造年计划大纲》并撰写了《创造年献诗》,拟定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开展了“育才幼年研究生”活动,要求育才学校的师生“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造新中国、新世界”。[27]
陶行知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勾勒了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程序,他的《育才三方针》可以视为是最简洁的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概括,全文不长,抄录如下:[28]
(1)迷:根据孩子们不断地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2)悟: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
(3)爱: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通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也就是说,创造教育首先要形成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步入未知世界;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思维的觉悟把握客观规律;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达到助人为乐、热爱民族与人类的境界。育才学校学生创造生活的成功,给了陶行知很大的启发与鼓舞,而未来新中国的建设远景,也给他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与动力。他写下了不朽的《创造宣言》与系统阐发儿童创造教育理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把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推向了**。
在《创造宣言》中,他充满**地写道:“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他说,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批评了用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人太无能、陷入绝境等借口不去创造的懒惰者,而向人们呼吁: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29]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30]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等文章中,陶行知具体阐述创造教育理论的精华——“六大解放”。他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只有将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使创造力不致被埋没、被浪费。因此,他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