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需要说明的是,李提摩太对佛教的兴趣早在来华以前。在19世纪80年代,李提摩太在日本时就受到在日本传教的一些西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传教士和学者的影响,从而开始关注东方本土佛教对基督教传教的影响,并对佛教进行了专门的翻译与研究。参见TimothyRichard,Forty-FiveYearsindon,1916,pp。334-347。
[7]李提摩太:《李提摩太致释家书》,上海广学会1916年版,第25页。
[8]李提摩太:《李提摩太致释家书》,第28—30页。
[9]陈金镛:《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序》,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上海广学会1924年版,第1页。
[10]陈金镛:《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序》,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1—2页。
[11]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50—52页。
[12]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53页。
[13]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2页。
[14]王治心:《中国本色教会的讨论》,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5]王治心:《本色教会与本色著作》,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23页。
[16]王治心:《中国本色教会的讨论》,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38—239页。
[17]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重刊本,第102页。
[18]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重刊本,第104页。
[19]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第228页。
[20]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76页。
[21]董健吾:《本色教会之新发展》,《中国基督教会年鉴·1928》,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台湾再版,第10页。
[22]《莲花十架——艾香德博士与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透视——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通讯》,香港1997年夏,第2期,第1页。
[23]《莲花十架——艾香德博士与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透视——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通讯》,香港1997年夏,第2期,第1页。更详细的介绍参见EricJ。Sharpe,KarlLudvigReichelt:Missionary,SdPilgrim,pp。77-118。(1984byTaoFongShanEitre,HongKong)
[24]钟可托:《年来中国教会概况之观察》,《中国基督教会年鉴·1927》,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台湾再版,第8页。
[25]崔爱光:《论中国化教会》,《真光》,第23卷第11号,1924年11月,第16页。
[26]崔爱光:《论中国化教会》,《真光》,第23卷第11号,1924年11月,第16页,见亦镜编后按语。
[27]张亦镜:《今日教会思潮之趋势》,《中国基督教会年鉴·1927》,第22页。
[28]何乐益:《佛教归主》,《中国基督教会年鉴·1921》,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台湾再版,第90页。
[29]诚静怡:《本色教会之商榷》,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58—263页。
[30]朱友渔:《今日我国宗教之新趋势》,《文社月刊》,第2卷第7册,1927年5月,第50页。
[31]谢扶雅:《本色教会问题与基督教在中国之前途》,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51页。
[33]谢扶雅:《本色教会问题与基督教在中国之前途》,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54页。
[34]徐宝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再版本,第42—43页。
[35]徐宝谦:《基督教对于中国应有的使命》,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175页。
[36]徐宝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48页。
[37]徐宝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47页。
[38]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