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2页。
[40]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3页。
[41]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3、28—29页。
[42]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3—24页。
[43]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6页。
[44]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7页。
[45]赵紫宸:《中华民族与基督教》,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33页。
[46]韦卓民:《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版,第117—118页。参见FrancisC。M。Wei,TheSpiritofeseCulture,1947,byCharlesSer’sSons,NewYork,pp。10-13。
[47]韦卓民:《中国与基督教》,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12页。参见FrancisC。M。Wei,TheSpiritofeseCulture,1947,byCharlesSer’sSons,NewYork,pp。18-19。
[48]韦卓民:《中国与基督教》,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10页。
[49]韦卓民:《中国与基督教》,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10页。
[50]FrancisC。M。Wei,TheSpiritofeseCulture,1947,byCharlesSer’sSons,NewYork,p。118。
[51]韦卓民:《中国与基督教》,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28页。
[53]韦卓民:《中国教会的四大中心》,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36—137页。
[54]韦卓民:《中国教会的四大中心》,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37页。
[55]FrancisC。M。Wei,TheSpiritofeseCulture,1947,byCharlesSer’sSons,NewYork,p。159。
[56]韦卓民:《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23页。
[57]韦卓民:《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27页。
[58]韦卓民:《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第131页。
[59]方豪:《论中西文化传统》,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04页。
[60]方豪:《论中西文化传统》,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04页。
[61]方豪:《论中西文化传统》,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05页。
[62]方豪:《论中西文化传统》,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第205页。
[63]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上海广学会1948年初版,第88—89页。
[64]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16—21页。
[65]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56—58页。
[66]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78页。
[67]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79—81页。
[68]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81页。
[69]徐松石:《基督眼里的中华民族》,第83页。
[70]现在香港的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仍然保留着艾香德当年探索基督教佛教化的中式教堂和其他建筑,以及借用佛教形式的礼拜仪式,但是真正来道风山参加宗教活动的基督教徒却非常少,与整个香港基督教徒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