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幼儿教师的举止言谈
一、幼儿教师的举止
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上述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举止一般规范外,还需要从职业的角度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亲切优雅。
1。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人体语言。因为面部表情的变化十分迅速,而且敏捷、细致,所以它能真实、准确地传递出一个人的情感、情绪。幼儿教师的职业是充满感情的职业,讲课时仅靠我们言语的准确和清晰是不够的,必须辅以丰富的表情,这有助于我们恰到好处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恩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结果=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人的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善于运用表情,将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正是幼儿教师所追求的教学艺术的一个境界。
一般而言,幼儿教师面部表情的特征是和蔼、亲切、开朗和精神饱满。高兴的表情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生活的自然流露;亲切的表情是与幼儿建立并保持“心灵的接触”的前提和条件,是进入幼儿情感世界的“通行证”;满意、赞扬的表情是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当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时,及时予以褒奖和鼓励,有利于幼儿积极向上;兴趣的表情表明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或其他活动表示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重视,而且也含有鼓励、褒奖的成分,常用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幼儿教师应注意控制课堂表情,既富于变化,又适可而止,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幼儿教师在孩子们面前应注意避免如下的表情。一是“无表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表情看不出明显的变化,往往是严肃认真有余,而亲切自然不足。这种无表情的表现会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大,给幼儿一种疏远感、拒绝感,所以,它不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关系上的相互吸引。二是愤怒的表情,这种表情通常在有幼儿违犯纪律时出现。面对违反纪律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严肃的面部表情加以制止,但是动辄发怒,对于帮助幼儿认识和改正错误并无任何益处。教师发怒时,学生不仅紧张恐惧,而且会感到厌恶,有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远离发怒,极力避免发怒的面部表情。三是轻蔑的表情,有些教师面对幼儿的某些幼稚举动,常以冷笑表露出来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甚至嗤之以鼻。这种表示轻蔑的表情同样会给幼儿的心灵带来伤害,所以教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2。微笑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之一,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微笑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有自信心的表现,是对生活持积极态度的表现。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温馨、亲切的表情。朋友在一起时的自然微笑,是结交的愉悦心情的流露;而朋友分离时送上一分依恋不舍的微笑,蕴含了言之不尽的美好祝福和无限的牵挂。陌生人在相见时微微一笑,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微笑可以解救被动中的尴尬局面,是化解无奈、缓冲困惑的妙药。当两个人出现冲突时,如果出现了微笑,也就减缓了将发生的紧张气氛,及时化解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当人生出现挫折时,微笑还可以显示他的风度,掩饰他的尴尬,预示他今后的信心和胜利。总之,微笑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挚诚的胸怀。
微笑可以说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教育与感染手段,在教育活动中它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有研究表明,教师经常把微笑露在脸上,孩子们会对教师心怀好感,极愿亲近,自然而然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亲其师,信其道。师幼关系融洽,孩子们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当孩子在各方面有了进步和提高时,教师的微笑是对他的肯定和赞许,孩子就会从微笑中获得前进的力量,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当孩子的表现有不完善之处时,老师用微笑代替责备,是对孩子的理解、宽容。教师的微笑是腼腆孩子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鼓励,大胆地去表达自己;教师的微笑还是外向好动孩子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及时的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教师的微笑是对孩子的尊重,虽然他们年幼无知,但教师一定要懂得尊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他们才能愉快学习。
对幼儿教师来说微笑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还是应该具备的美德,更是教师对幼儿们真挚的爱。凡是缺乏爱的地方,幼儿无论从品格还是智慧上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的教育,将是一片教育的沙漠。
3。眼神
我们通常认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这说明眼睛与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关系最为密切。眼睛所传达的感情有时很深邃和玄妙,甚至是言语所不及的。幼儿教师的眼睛应该是会说话的。幼儿常常能够在教师的眼神中找到某些答案。教师的眼神能够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发展,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眼神能发挥出特殊功能。
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其眼神的灵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应学会运用注视、环视和巡视等眼神,来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注视是将目光集中于某一对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眼对眼可以起到感情和情绪的交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眼神变化来判定幼儿是否在听讲,是否已听懂了;另一方面,幼儿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暗示和警醒。注视同样也是一种关注。当幼儿走神和**时,注视能提醒幼儿注意听讲;当幼儿怯场时,注视还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环视是循着一定路线运用的一种眼神。在一个群体中,教师的环视可使每个幼儿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里。由于有教师在注意,幼儿自然地就会看着老师,听着老师的讲话,想着老师的提问。这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同时环视也是维持群体次序的有效手段。
巡视是对群体的局部区域以稍慢的速度轮流进行注视的一种眼神。教师运用巡视,不仅能捕捉和发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使幼儿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还能很好地沟通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促使幼儿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和活动效果。
教师的眼神应避免如下表现:一是眼睛转动的幅度要适宜,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则显得不真诚,过慢又显得缺乏生气;二是当幼儿答不上题目或者答错时,不要紧盯孩子的脸或看一眼又马上转移视线,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老师在讽刺或嘲笑他;三是不能使用瞪眼、斜视的眼神,这样会无意间传递冷漠或敌对的情绪。
4。课堂站姿
站姿是幼儿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举止之一。站姿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个人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对教学的投入程度。稳重、亲切、自然的站姿,给幼儿以舒展大方、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印象。幼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幼儿的重视,还有利于讲解内容时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讲究站姿的稳重与优美,那将会给其带来极大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教师课堂站姿一般来说应正向抬头,双目平视前方,嘴唇微闭,面带笑容,自然平和;两肩平行、放松,稍往下压,使人体有向上的感觉;躯干挺直,身体重心应在两腿的中央,做到挺胸、收腹、立腰;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或放在身体前;双腿直立,女教师两脚可并拢,男教师双腿张开与肩宽,保持身体的端正。
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站在幼儿前中央的位置,这样的位置能使大多数幼儿产生直视的角度,有利于形成幼儿关注的中心,聚拢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对保护幼儿的视力有益处。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身体要微微前倾,这种姿势表明对幼儿说的话感兴趣,也表明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幼儿身上,没有走神,增加了亲切感。幼儿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讲解内容和课堂情境的变化调整站姿,适当走动,要善于运用恰到好处的动作和站姿来配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时候教师为了亲近孩子,可以走到他们中间,蹲下身来,摸摸他的脑袋,夸奖他的某些回答,使孩子获得一种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站位不能呆板地固定在一点上,尤其是应避免站在一角,那样会使大部分幼儿斜视。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移动位置,偶尔到幼儿座位间进行巡视,但应避免不停地来回踱步,那样会使幼儿的目光不停地随之移动,久而久之对幼儿的视力也会有不良影响。幼儿教师的双手若放在裤袋里,会让孩子觉得教师的随意,而他们放松随便;教师的双手若抱在胸前或背在身后,会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感觉,而缺乏亲切感。
5。手势
手势,即手的动作与姿势,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能够表达一定的信息、感情的复杂符号。人们通过手的动作彼此可以解读出对方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同时还可将各自的意图传达给对方。
手势是人除脸之外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研究表明,手势与表情结合,可传导信息的40%,可见运用手势在表达时的存在意义和重要性。幼儿教师借助手势可以强调某些言语信息,可以体现自己的某些态度和情感,可以增强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学会运用手势,讲究运用手势。比如运用形象手势,用以模拟状物;运用象征手势,用以表示抽象意念;运用情意手势,用以传递情感;运用指示手势,以指具体对象。在学会运用手势表达的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注意手势运用的得体、自然和恰如其分,掌握手势运用的幅度、次数、力度等技巧,这样方能传递潜在心声,显露教师心灵深处的情感体会与优雅内涵。
丰富的手势语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活动中,教师想请幼儿安静时,可用双手按下表示停止;幼儿回答问题不正确或做错事时,教师可用单手左右挥动表示不对。幼儿表现良好或经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可用鼓掌表示对幼儿的祝贺和表扬。因此,利用手势语可以节约不少话语和时间,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