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158页。
[27]陈独秀:《新青年》(1916年9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208-210页。
[28]陈独秀:《敬告青年》,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159~163页。
[29]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1卷1号,1~8页(文页)。
[30]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170~175页。
[31]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11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446~447页。
[32]陈独秀:《一九一六年》(1916年1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197~200页。
[33]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201~204页。
[34]顾炎武:《日知录·诗体代降》,我所用的是黄汝成《日知录集释》本,747~748页,长沙,岳麓书社,1994。
[35]胡适致陈独秀、陈独秀复胡适,载《新青年》,2卷2号(1916年10月),1~4页(栏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1~11页(文页);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4页(文页)。
[36]参见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37]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289页。
[38]陈独秀:《答佩剑青年》,载《新青年》,3卷1号(1917年3月),11页(通信栏页)。
[39]陈独秀:《复易宗蘷》(按此函发表时原与胡适共同署名),载《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0月),433页。
[40]参见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载《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6月)。
[41]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10页。
[42]傅斯年:《陈独秀案》,载《独立评论》,第24号(1932年10月30日),7页。
[4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胡适在北大之讲演(续完)》,载《世界日报》,1932年11月1日,7版。
[44]《胡适之先生演说词》(1920年9月17日),陈政记,载《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9月18日,3版;陈独秀:《随感录·提高与普及》,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5~6页(栏页)。
[45]陈独秀在北大旅沪同学会欢送蔡元培赴法宴会上致词,引在《北大同学欢宴蔡孑民》,载《时报》,1920年11月24日,3张5版。
[46]在《新青年》第1期上,高一涵就特别强调了青年自觉的要素是自由和独立,应能反映刊物当时之所重视。参见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1卷1号,5~8页(文页)。
[47]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929年),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4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8]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见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7~8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校订版。
[49]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10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239~240页。
[50]陈独秀在自传中曾说他一生先后作过康党、乱党和共产党。陈独秀:《实庵自传》(1937年11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5卷,207页。
[51]胡适:《归国杂感》,载《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20~26页。
[52]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12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3]梁济:《戊午敬告世人书》,见梁焕鼐、梁焕鼎编《桂林梁先生遗书》,95~9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影印。
[54]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3~14页。
[55]鲁迅:《忆刘半农君》,见《鲁迅全集》,第六卷,72页。
[56]陈独秀:《实庵自传》(1937年11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5卷,201~205页;《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胡适在北大之讲演(续完)》,载《世界日报》,1932年11月1日,7版。
[57]《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921年8月30日(9月1日眉批),第3册,453页。
[58]陈独秀:《文学革命(答胡适之)》,载《新青年》,3卷3号(1917年5月),6页(通信栏页)。
[5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载《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289~290页(卷页)。
[60]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1940年3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5卷,349页。
[61]胡适:《纪念“五四”》(1935年),见《胡适文集》,第11册,5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2]说详罗志田:《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已收入本书。
[63]章太炎:《对重庆学界演说》(1918年),重印载《历史知识》,1984年1期,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