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 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第3页)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 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第3页)

[18]杜威的话,当时在会上就由女师大代表吴卓生的致辞所证明。她说:“中国人有许多崇新太过了,以为男女之间可以毫无拘束,所以很闹些笑话。”还靠杜威的夫人和女儿在北京期间以演讲和人格感化,才搞清楚真正“新”的外国人其实并不如此。见《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921年6月30日,第3册,344页。

[20]钱穆:《中国思想史》,165页,香港,新亚书院,1962。

[21]章太炎:《救学弊论》,载《华国月刊》,1卷12期(1924年8月15日),1(文页)。

[22]章太炎:《对重庆学界的演说》,见《章太炎讲演集》,74页。

[23]唐德刚:《胡适杂忆》,79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

[24]余家菊:《国庆日之教育》(1923),见他与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93页,台北,冬青出版社,1974,再版。

[25]许仕廉:《再论武力统一》,载《晨报副刊》,1926年5月11日,7版。

[26]张之洞:《劝学篇·序》,见《张文襄公全集》,第4册,545页,北京,中国书店,1990,影印本。

[27]参见Ying-shihYu,“TheRadioftheTweury,”Daedalus,122:2(Spring1993),pp。125-150;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载《二十一世纪》,第6期(1991年8月)。

[28]参见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见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194页。

[29]参见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整理,86、102、121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0]参见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载《历史研究》,1995年5期。

[31]参见罗志田:《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发展的时空不同步现象》,载《光明日报》,1999年5月28日,7版。

[32]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21页。

[3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4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4]参见胡适在LivingPhilosophies(NewY,1942)中的自传条目,p。247。

[35]章太炎:《致谭献书》(1897年4月20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36]侯生:《哀江南》,载《江苏》,一(1903年4月),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53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37]《与同志书》,载《游学译编》,七(1903年5月);《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载《游学译编》,六(1903年4月),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上,396、385页。

[38]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63~6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

[39]本段及下两段,参见罗志田:《“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其人》,载《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3期。

[40]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38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2]梁漱溟:《忆往谈旧录》,5~6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43]严复:《论教育书》,载《外交报》(1902),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上,113页。

[44]胡思敬就把“夏同龢之剪辫出洋游学”视为翰林失声价之极。参见胡思敬:《退庐全集·审国病书》,1305~130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

[45]胡适:《非留学篇》(1914),见《胡适早年文存》,周质平主编,366、354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

[46]胡适致母,1910年6月30日,载《安徽史学》,1989年1期,75页。

[47]林懈[獬]:《论合群》,载《中国白话报》,1904,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909页。

[48]本段与下段,李书城:《学生之竞争》,载《湖北学生界》,二(1903年2月),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上,452~459页。

[49]《胡适日记全编》,1914年8月14日,第1册,418~419页。

[50]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89~90页。

[51]林懈[獬]:《发刊词》,载《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国民意见书·序论》,载《中国白话报》,1904年2月,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603~605、894页。

[52]梁启超:《痛定罪言》,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1~9页。

[53]鲁迅:《致徐炳昶》(1925年3月29日),见《鲁迅全集》,第三卷,2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