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良知四首 > 四事功的突出与争议的抹消(第1页)

四事功的突出与争议的抹消(第1页)

四、事功的突出与争议的抹消

由于谢廷杰将“事功”的表现与“学说”扣合在一起,因此,如何突出阳明的事功成为修改《年谱》最重要的方向。阳明有三项事功的表现,分别是平南赣盗、平宸濠与平思、田二州,而全书本《年谱》对这三件事功都有大幅度的删改。首先谈平南赣盗。嘉靖本正德十二年条原记有两则被删除:

先生在赣,悬弓壁上,暇则就壁挽数十回,不令臂软。少年酷好弓马,奉命造威宁伯坟,坠马吐血,盖平生强力不懈若此。[46]

先生在赣,平诸寇未尝调狼土一人。每有大征,密檄吉安各县,发机兵若干人往,即赢弱无损坏者,由先生能以身先且善部勒,聚散不在兵耳![47]

这两条原是要凸显阳明自少的性格是努力不懈以及作战有方与身先士卒的,但为何要删掉呢?关于前一条,阳明于弘治十二年(1499)秋,奉朝廷命督造威宁伯王越坟,在两版本《年谱》此年记事下皆未记其坠马一事。[48]不过阳明坠马并非第一次,早在弘治十年也曾坠马受伤,并有《坠马行》诗。[49]此条被删除的原因可能是前后文逻辑不一的问题,因为全书本记阳明少年时到北方边境,说:

(成化二十二年)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50]

既然能逐胡人骑射,怎么又会坠马吐血呢?因此,为求前后文的一致性或是隐讳阳明坠马事,所以才删掉的吧!而下一条所记,虽说符合阳明当时的情形,但反倒凸显其他带兵将领是依赖狼兵才能有所成的,恐也会招来当时将领的议论,删掉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全书本此处则增加皇帝敕谕一道,说明阳明所作所为,是得到皇帝背书的。另外,对于在平南赣盗后两广盐可以行于南赣的说法也有删改,结合一起来看(括号内是原嘉靖本内容后被删除,底线部分则是全书本增加的内容):

[得俞旨后,嘉靖十五年十二月奉新例,广塩止行于南赣吉,至于今。[51]]朝廷从之,至今军民受其利。

于文字增删之间,显然是要强调阳明当时所做的决定,南赣居民至今仍然是受惠的。

再谈平宸濠之乱。历来反对阳明从祀的奏疏,对其事功最大的质疑,多集中于此事上,所以两版本于此事内容的叙述差异颇大,笔者挑最关键的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宸濠起兵的叙述,两版本合在一起来看(括号内为原嘉靖本内容后被删除):

比旦,诸司入谢,濠(宸濠)出立露台,宣言于众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养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于兹矣!太后有旨,令起兵讨贼,共伸大义,汝等知否?”燧(孙燧)曰:“请旨看。”]汝等知大义否?”都御史孙燧对曰:“不知。”濠曰:“[不必多言,我往南京,汝保驾否?]太后有密旨,令我起兵监国,汝保驾否?”……[濠戟手怒曰:“你既说我孝行如何,又遣人奏我如何,反覆岂知大义,令缚之”]濠怒令缚之。[孙都御史朝廷所遣大臣,汝反贼敢擅杀耶!顾燧曰:“我欲先发不听,今制于人,尚何言!”骂不绝口。]按察司副使许逵从下大呼曰:“朝廷所遣大臣,反贼敢擅杀耶!”骂不绝口。[52]

历来谈宸濠起兵,从不知他师出何名。而嘉靖本则明白写到武宗并非朱氏血嗣这个理由,如果此叙事为真,流布出去岂不是引起更多争端。另外,不但说孙燧(字德成,号一川,1460—1519)的言行是反复的,又不听下属的建议,这样的叙述想必会引起孙家后人的不满。[53]

第二是在宸濠起兵之时,阳明究竟有无前往祝贺宸濠生辰之事呢?这个问题在往后也引起众多议论,[54]有人认为阳明原来是要去祝贺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耽搁而没去。嘉靖本对此事原记有一条云:

先生发赣时,参随取勅印作一扛,留后堂,俟随舆出。少顷,仓卒封门,遂忘之。行至吉安,先生登岸取勅印,左右始觉,乃发指挥某往取,以是沿途迟留,不尔正遘宸濠宴期,不闻报于丰城矣!于乎天乎?[55]

如果说忘记带敕印的事情是真实的,正可堵往后悠悠之口,但为何要删掉呢?且钱德洪在全书本所增加四条按语中,有一条说:

洪(德洪)昔葺师疏,《便道归省》与《再报濠反疏》同日而上,心疑之,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日而暇及此也?当是时,倡义兴师,濠且旦夕擒矣,犹疏请命将出师,若身不与其事者。至《谏止亲征疏》,乃欢古人处成功之际难矣哉![56]

阳明二疏都是上于正德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笔者认为钱德洪按语的用意是要掩护阳明往贺宸濠生辰事,关键证据在于他删掉阳明的一份公文书,这份公文表明阳明根本没有要去福建勘处叛军。在《全集》中,有三份公文都表示阳明要前往福建处理三卫军人作乱事:一是五月三十日所发《议处添设县所城堡巡司咨》,文中有云:

本职见奉朝令,前往福建巡视地方,处置军人作乱事情,不日启行,必须遵照敕旨,候事完回日,方可亲诣郴衡地方,面会贵院议处。[57]

第二是六月七日的《督责哨官牌》:“照得本院见往福建公干。”[58]第三是六月八日的《委分巡岭北道暂管地方事》,文中有云:

看得,本官(杨璋)既已升任,本院不日又往福建公干,南、赣贼情,及该道印信,必须得人经理。已经案仰江西按察司速委风力老成堂上官一员,毋分星夜,前赴该道,暂且管理去后。今照前因,为照本院已奉敕书,得于本月初九日启行。[59]

此公文是阳明要已升任按察司副使的杨璋暂时不要赴岭北道任,而是留在南赣代理其军务,而岭北道之事务,则找人暂替。这三件公文都说阳明要去福建处理作乱事。但是阳明从赣州出发,顺江而下,则又与时人所认知到的路线不合,如李介说:

王阳明提督南赣军务,会勘事福建,至丰城,宁王变作,丰城令顾泌(佖)奔告,阳明乃返舟吉安,驰檄会兵。予以为此饰词也。勘事福建,取道汀州,不过十驿,若下赣江、过蠡湖、溯旴江,或溯上饶江,过岭,迂曲数千里。若云“顺道省亲”,不应先私后公。此必阳明往贺宁王生辰,适有天幸,不遇其祸,故为此以自讳耳![60]

李介的意思是要去福建不应是阳明所走的路线,但为何阳明要走此路线呢?除了李介所猜测阳明可能是往贺宸濠外,事实上,还有另一原因,那就是阳明与福建官员约在南昌府巡抚都察院见面议事。在钱德洪删掉的六月八日公文中,说道:

(朝廷要阳明去勘处福建敕谕)除钦遵外,为照福建所辖八府一州五十三县,道路辽远,一时未能通历所据地方利弊。各该守令在任既久,必能周知,合行采访,庶可从宜区处。为此,牌仰本府官吏,即将本府并所属地方,凡有利所当兴、弊所当革,可以行之久远者,务要用心咨访停当,从实简切,开具印信揭帖。就仰掌印官亲赍前赴省城都察院,面议可否,以凭施行。毋得违延,取究不便。[61]

阳明要求相关官员带着各自所辖地区的问题,亲自来江西省城南昌府都察院(福建此时没有巡抚都察院之设)[62]与其当面商议。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阳明明明在《飞报宁王谋反疏》中说:“今兹扶病赴闽,实亦意图便道归省。”[63]但从上面公文可知,阳明根本没有前往福建的打算。二是阳明在奏疏中为何不提他约见福建官员之事,此事不正可作为他前往南昌的理由吗?阳明非但不提此事,又在两天后的《乞便道省葬疏》中说:

臣以父老祖丧,屡疏乞休,未蒙怜准。近者,奉命扶疾赴闽,意图了事,即从此地冒罪逃归……臣今扶病,驱驰兵革,往来于广信、南昌之间。广信去家不数日,欲从其地不时乘间抵家一哭,略为经画葬事,一省父病。[64]

也就是说阳明写此奏疏的目的是要外人相信他可能会“冒罪逃归”回浙江,因此顺赣江而下,经南昌到广信,因为从广信往北可直至浙江,往南又可到福建。综合上述分析,阳明一开始就打算去南昌府祝贺宸濠生辰,但朝廷正式命令于六月五日到,所以,他一方面仍照计划于六月九日启程去南昌,另一方面又在行前行文给福建官员,安排在南昌见面议事。但宸濠于十四日起兵,打乱其行程安排,故往后阳明的种种说法,目的就在于掩藏其往贺宸濠事。而从钱德洪删掉嘉靖本《年谱》忘敕印之事以及关键公文的动作来看,钱氏刚开始是认为阳明没有往贺宸濠生辰之事,但是随着他重编阳明文集后,对阳明此时的行程安排是十分了解的,否则他不会一方面删掉公文,另一方面又在《年谱》中加按语,来误导读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