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光绪《嘉兴府志》,卷34《风俗》,第2册,824页。
[105]雍正《淞南志》,卷2《风俗》,第4本,696页。
[106]民国《新昌县志》,卷5《礼制·原风俗》,第1册,621页。
[107]姚廷遵:《历年记》,见《清代日记汇抄》,34~85页。
[108]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26《人物·艺术》,第37本,674页。
[109]咸丰《紫隄村志》,卷2《风俗》,第1本,238页。
[110]民国《嘉定县续志》,卷5《风俗》,第1册,298页。
[111]道光《昆新两县志》,卷1《风俗》,第15本,26页。
[112]同治《安吉县志》,卷7《风俗·四礼俗尚》,8b~9a页。
[113]民国《萧山县志稿》,卷1《疆域门·风俗》,第1册,93~94页。
[114]参见光绪《川沙厅志》,卷1《疆域·风俗》,第1册,73页;民国《嘉定县续志》,卷5《风俗》,第1册,298页。
[115]徐珂:《清稗类钞》,第10册,4561页。
[116]余治:《得一录》,卷7,50a页。
[117]毛祥麟:《墨余录》,卷9,140页。
[118]光绪《嘉兴县志》,卷16《风俗》,6b页。
[119]乾隆《震泽县志》,卷25《礼俗》,第3册,926~927页。
[120]参见民国《杭州府志》,卷76《风俗》,第5册,1535~1536页;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嘉兴篇》,328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21]参见道光《分湖小识》,卷6《别录下·灵异》,第14本,230页。
[122]参见同治《鄞县志》,卷13《坛庙下》,34b~35a页。
[123]同治《晟舍镇志》,卷2《风俗》,第24本,998页。
[124]民国《双林镇志》,卷15《风俗》,第22本上,557页。
[125]乾隆《陈墓镇志》,卷3《风俗》,第6本,288页。
[126]咸丰《紫隄村志》,卷2《风俗》,第1本,138页。
[127]民国《新丰镇志略初稿·风俗》,第19本,640页。
[128]光绪《嘉兴县志》,卷16《风俗》,6b页。现代的调查有对这种仪式更为详细的描述,比如一则有关桐乡的调查指出:“旧时,人们得了病不是求医,而是求神,往往请神歌先生来家中待一次神。因为此种待神必备一只猪头,故俗称‘敲猪头’。这种待神仪式比较简单,在正厅中设一八仙桌,供奉十几位马幛。另用一只半桌,供奉五道伤司马幛。五道伤司即五种疫病之神。据传,这些神灵专管各种作祟致病之鬼。通过待神活动,以祈求他们帮助病人驱除这些恶鬼。请过之后,即将五道伤司马幛送到田外焚烧,以示已经赶走。”(徐春雷:《桐乡神歌概述》,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199页)
[129]徐珂:《清稗类钞》,第8册,3568~3569页。
[130]曾羽王:《乙酉笔记》,见《清代日记汇抄》,13页。
[131]比如,绍兴的宛委山人说:“越人信鬼,病则以为祟于鬼,宜送客,送可以人定,一人奉木簁盛酒食,一人念纸,然火导之门外,焚楮钱,已送者即其处馂焉,谓之摸螺蛳。则不解其所由来,又何所取义也。”(《寄庵甲志》,卷1,17a页,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132]光绪《罗店镇志》,卷1《疆里志》,第4本,196页。
[133]同治《安吉县志》,卷7《风俗·四礼俗尚》,9a页。
[134]民国《双林镇志》,卷15《风俗》,第22本上,557页。
[135]民国《双林镇志》,卷15《风俗》,第22本上,557页;光绪《川沙厅志》,卷1《疆域·风俗》,第1册,73页。
[136]毛祥麟:《墨余录》,卷9,140页。
[137]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湖州篇》,360页。
[138]雍正《淞南志》,卷2《风俗》,第4本,696页。
[139]道光《分湖小识》,卷6《别录下·灵异》,第14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