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重点 >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02(第1页)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02(第1页)

第一节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02

世俗因素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文主义。汉斯指出,人文主义是指对教育问题的人性的(human)和人道的(humane)观点。人性是指人的特点和兴趣不应受到禁欲主义思想和对世界进行狭隘教义解释的宗教所压制;人道是指儿童及其逐渐成熟的思想不应受到残酷的学校纪律和严厉的教学方式所压制。[37]人文主义教育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构想,经马克思和恩格斯得以完善。汉斯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国家垄断,世俗化,将生产劳动作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身体和军事训练,由党的青年组织在校内外灌输政治思想,以及强调科学学科”[38]。汉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存在弊端,即它阻塞了个人形成独立见解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贡献,例如,成功地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和提高了原始部落的文化水平等。

第三,民族主义。汉斯指出“民族主义是基于对事实有意误传所做的宣传而产生的运动”[39]。在此基础上,汉斯分析了民族主义的三个来源,即费希特、马兹尼和斯拉夫国家的民族主义。其中,费希特和马兹尼的民族主义观点后来分别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歪曲了,对社会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民主主义。汉斯对英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宣扬的民主主义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些国家没有真正做到教育机会均等。汉斯提出,“对这一问题也许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国家的普遍解决方法”[40]。在汉斯看来,所谓机会均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意识的自由。一般而言,人民有权捍卫自己的自由,并抵抗任何反民主的做法,但问题在于国家是否有权对新一代灌输某一种特殊思想,科学家阐述思想是否要先服从于政府。经过比较,汉斯发现,英语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它们反对政治观点影响科研。此外,汉斯还分析了教育结构和女子教育等问题。

3。历史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关系

历史法和因素分析法构成了汉斯的历史—因素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实质上代表了纵向和横向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历史法代表了考察教育问题的一种纵向的、动态的维度;因素分析法则代表了一种对问题进行横向解析的维度。可见,这两种方法是一种纵横交错、密不可分的关系。[41]

五、大卫·菲利普斯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在国际与比较教育领域,目前开展国际教育政策转移研究的领军人物,当数牛津大学的比较教育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教授。菲利普斯现任牛津大学教育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比较和国际教育研究生项目负责人。他还是牛津大学圣·埃德蒙学院高级成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德国教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教育,还包括比较和国际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借鉴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的历史研究、东欧和苏联国家教育转型以及欧盟教育和培训政策。作为《比较教育》《牛津教育研究》《牛津比较教育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编或编辑,他利用这些平台,聚集了国际与比较教育领域研究教育政策转移的重要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比较突出的学者包括牛津大学的金佰利·奥克斯(KimberlyOchs)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吉塔·斯坦纳·卡姆塞(GittaSteinerKhamsi)教授以及柏林大学的于尔根·施威尔(JuergenSchriewer)教授等,目前已经形成了教育政策转移的学术研究社区。他们撰写了许多关于“国际教育吸引”或“教育借鉴”的重要文献,形成了教育政策转移的一些理论成果。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最近出版的两本著作——《教育政策借鉴:历史的观点》(EdualP:HistoricalPerspectives)与《教育政策借鉴的全球政治学》(TheGlobalPoliticsofEdualBandLending)中。

(二)比较教育思想

菲利普斯在对两百年来英国对德国教育借鉴的案例以及其他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一种理论,即教育借鉴理论(EdualP)。这一理论旨在解释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的某种教育政策或实践所吸引,继而实施和吸纳的复杂过程。[42]

此外,与“教育借鉴”的含义相近并相互使用的概念还有“国际教育政策转移”“教育借鉴理论”“教育政策扩散”“教育政策学习”等。[43]

教育借鉴理论作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主题,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从教育转移的谱系、教育借鉴的四步模型、教育借鉴的案例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几个方面对大卫·菲利普斯的教育借鉴理论予以介绍。

1。教育转移的谱系

菲利普斯认为一个国家影响另一个国家教育政策有多种渠道。由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它们构成了一个“教育转移的谱系”(见图3-1)。“在这个连续的、从被动到主动的教育转系谱系中,教育借鉴位于主动的一端,表示一个国家主动对另一个国家感兴趣,为其某种教育政策或实践所吸引。”[44]

图3-1教育转移的谱系[45]

第1类被强加的(imposed):指强大的极权主义、独裁统治的政府强制另一个国家采取某种教育政策。

第2类外在约束下的要求(requireduraint):指占领国强制被占领国接受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

第3类外在约束下的协议(eduraint):指根据某些双边或多边协议,一个国家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照另一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来改变本国的教育体制。例如,世界银行通过某项贷款来支持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而发放贷款的协议条件是受援国要借鉴某种外来理念改革本国教育。

第4类主动借鉴(borrowedpurposefully):指一个国家带着明确的目标,主动引进其他国家的教育政策或实践。即一个国家通过主动学习外国经验来改革本国教育。

第5类广泛影响下的引进(ihroughinfluence):指吸纳某些广泛传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当今教育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全球观点引用率最高的教育者可能是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其著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广为传播,教育影响遍及全球。

2。教育借鉴的四步模型

大卫·菲利普斯依据两百多年来英国对德国教育政策借鉴的案例以及其他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案例的研究,总结和设计出了教育借鉴的四步模型(见图3-2),即跨国吸引—决策—实施—内化或本土化。这四个步骤循环往复,构成了教育借鉴的基本过程。[46]

图3-2教育借鉴的四步模型

(1)跨国吸引。

这一阶段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国家会被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吸引?什么是产生吸引的内在动力?向外国教育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此时,教育跨国吸引力可以分为外化潜力和内在动力这两个部分。

首先,一国教育的外化潜力可以被分解为如下六层有外化潜力的“吸引焦点”(见图3-3)。[47]我们用这六层框架指导研究数据的收集、归类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必须将这些吸引焦点放在更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背景下,因为这些背景条件对吸引焦点起着决定作用。

图3-3跨国吸引力

①指导性的哲学或意识形态。例如,全民教育这个理念,近年来尚未普及基础教育的国家纷纷从国际上引入这一理念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机会平等也是类似的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宏观教育理念。

②宏观构想与目标。例如,为全体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教育、拓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高中入学率和毕业率等。

③战略。政府通过实施这些教育战略来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宏观构想,或实现教育的指导哲学与意识形态。这些比较教育中的教育借鉴理论战略包括行政性的、管理性的以及财政性的。例如,在国家或地区层面改革政府对教育事务的治理方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