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六老年睡眠障碍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睡眠障碍的症状特点;
了解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心理护理技巧。
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睡眠障碍作出正确诊断;
能为老年人睡眠障碍提出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李爷爷,60岁,自我报告这半年来总是入睡困难,醒的次数比较多,早上4点多钟就睡不着了,而且做梦比较多,第二天感觉头昏昏沉沉的,精神状态特别不好。自己感觉比以前更容易急躁、心烦、焦虑、发脾气。这半年来情绪的波动很大,自己的免疫力也下降不少,也比以前更容易得病。
思考:
1。李爷爷可能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2。如何对李爷爷进行心理护理?
基本知识准备
一、睡眠障碍的定义
睡眠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它与觉醒规律**替,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紊乱的表现,睡眠障碍会导致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皮层活动的失常,出现心理活动障碍。老年人睡眠障碍是其他潜在情绪和躯体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65岁以上人群中半数以上有睡眠障碍,如失眠或白天嗜睡;60~90岁的境遇性(外因性)失眠或慢性失眠患病率高达90%。
二、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间减少,甚至在高龄老年人中表现为缺乏深度睡眠,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增加。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觉醒之后再次睡着日益困难。尽管老年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其实他们真正的睡眠时间很短。在老年人中,年龄相关性睡眠质量改变体现在睡眠类型和睡眠结构上。老年人虽就寝时间平均为7。5~8小时,但睡眠时间平均为6~6。5小时,觉醒次数及时间增加,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降低,Ⅰ期睡眠(浅睡眠)时间延长而Ⅲ、Ⅳ期睡眠(深睡眠)随年龄增长而缩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10%以下,75岁以上老年人的非快速眼动期及Ⅳ期睡眠基本消失,因此老年人睡眠障碍并非睡眠需要减少,而是睡眠能力减退。睡眠障碍能引起老年人觉醒时病态,如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命性损害,所以,它是目前老年医学研究的重点。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有:
1。夜间敏感性增高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觉醒频繁,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断断续续;
2。白天精力不充沛,常需要通过打盹补觉,睡眠过多甚至嗜睡;
3。睡眠规律改变,黑白颠倒,白天睡眠时间比晚上长;
4。早睡早醒,入睡困难;
5。睡眠时间缩短,多数老年人睡眠的时间不足5小时,浅睡眠期增多,深睡眠期减少,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深睡眠期只占睡眠时间的10%以下;
6。特殊类型的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生理节律紊乱和失眠。65岁以上老年人中大部分患有两种以上睡眠障碍,其中24%为SAS,且大多数未做诊断,45%为PLMS,29%为失眠,19%为早醒,10%~20%为RLS,也有人认为,老年人失眠率最高,且特别容易发生慢性失眠。
三、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致病因素
(一)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出现睡眠时间提前,表现为早睡、早醒;也可出现多相性睡眠模式,即睡眠时间在昼夜之间重新分配,夜间睡眠减少,白天瞌睡增多。近年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任何原因导致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通路功能异常都会使昼夜节律紊乱,最终引起睡眠障碍。
(二)躯体疾病
临床观察表明,80%以上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凡因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咳嗽气喘、皮肤瘙痒、尿急尿频、强迫体位、活动受限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质量差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呼吸困难,睡眠潜伏期长。另外,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与其个人的自主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三)心理社会因素
1。老年人性格特点:老年人思维专一而固执,遇到问题会反复考虑,直到问题解决;如果百思不得其解,将直接影响睡眠。有的老年人性格内向,遇事不愿与人交流,在遭遇重大精神打击时,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老人情绪起伏明显、敏感多虑、易激动易怒,导致睡眠障碍加重,而长期缺乏优质的睡眠,又容易产生焦虑、忧郁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2。社会角色的变化:进入老年期,将面临离退休的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习惯的作息制度从此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由于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有明显工作任务,较多人际交往的社会大环境中,退居到以家庭为主的生活小空间,生活内容和节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易使部分老年人产生无价值感,老而无用或不平感,部分老人会因而烦躁、抑郁、寡言、茫然等,从而导致失眠。
3。家庭角色的变化:居家为主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与子孙后代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矛盾更为突出,部分老人会因为自己经济收入的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于是变得敏感,显得哆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使老年人情绪低落,心情压抑,苦闷,从而引起失眠。
4。重大的生活事件:重大生活事件可以是丧偶、丧子(女)、再婚、子女独立、意外伤害等,其中丧偶是一件重大的精神刺激,老人因为失去了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突然变得孤单、寂寞,失去了精神支柱,使进入晚年的老人失去信心而陷入苦闷、忧伤、孤独之中。
(四)精神、神经因素
1。精神负担过重:老年人由于各项生理机能随年龄增加呈生理性衰退,易患各种慢性病,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担忧,精神压力过重,而容易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2。神经科疾病:帕金森病、痴呆、卒中等也是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