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旧时烟雨女主是谁 > 第六百一十五章 这就跪了(第2页)

第六百一十五章 这就跪了(第2页)

其中一个名字格外清晰:

**裴婉柔,永和五年任翰林女史,因私录林昭谏书被剜舌,囚死冷宫。**

孙儿心头剧震。这个名字,从未见于任何正史,亦不在《重光纪》原有名录之中!可那气息、那风骨,分明与祖父亲述的“匿名女史”完全吻合。

他当即跪地,朗声道:“前辈英灵在上,晚辈陈氏后人,奉守昭明之志,今日得见真名,不胜惶恐。请您赐示更多线索,我们必将您与同侪之名,尽数补录入碑!”

风骤起,残页翻飞。一片焦黑纸片忽然贴上他的掌心,上面竟有未尽之字,隐隐透出血痕:

>“……其余三十七人,分埋五地:北邙石窟、江南船冢、西域画壁、岭南棺林、东海沉楼……每人身边,皆留半枚铜印,合则成全……切记,铜印发热之时,即是记忆复苏之刻……”

话音未落,残像崩解,虚影消散。魂灯齐灭,唯余一缕青烟袅袅升空,化作一只白鹤,向北方飞去。

七日后,孙儿返程途中,途经江南水乡。夜宿乌篷船,忽觉怀中铜印发热,烫如炭火。他急忙取出查看,只见原本黯淡无光的半枚印信,此刻竟浮现出细密铭文,与另一侧缺口形状完美契合!

他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回昭明馆,并亲自顺线索南下,寻访“船冢”所在。

据古籍零星记载,所谓“船冢”,乃是指战乱年间,有人将整艘木船沉入湖底,内置棺椁与遗物,以防盗掘。而在太湖深处,确有一处渔民口耳相传的“鬼船湾”,说是每逢阴雨之夜,湖面会浮现半截船舷,伴有女子低泣。

孙儿率队乘舟前往,携测渊罗盘与引忆铃。至半夜,果然见水波微动,一圈圈涟漪自湖心扩散。他抛下铃铛,轻摇三下。

铃声入水,竟激起奇异共鸣。

顷刻间,湖底浮起一艘漆黑木船,通体完好,船头刻着一朵忆莲图案。舱门开启,一名年轻女子缓步走出??并非活人,而是由水汽与记忆凝聚而成的灵体。她身穿旧式女史服,胸前佩戴另半枚铜印,见到孙儿手中之物,微微颔首,抬手指向船腹。

众人潜入探查,在最底层密舱中发现三十七具陶棺,每具棺上皆刻一名姓氏,旁边附简短生平。其中一人写道:

>“苏渺,原昭明馆客卿,因护《忆昭辞》曲谱遭追杀,假死脱身,隐居竹海十年,终将残篇传予黔南歌娘。”

孙儿浑身一震。

苏渺?那个带走残笛、留下“我听见残笛在哭”的苏渺?她并未真正离去,而是投身于这场漫长的暗战之中!

陶棺之内,并无尸骨,唯有文书、乐谱、绣帕等物。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一卷用蚕丝织成的长卷,以极细针脚绣满文字,竟是完整版《忆昭辞》原始曲谱,附带注解:“此曲须万人齐唱,方可唤醒沉眠之名。”

孙儿抱卷而归,泪水浸湿衣襟。

三个月后,五地线索全部贯通。北邙石窟出土石匣,内藏血书盟约;西域画壁揭去表层泥灰,露出三十女子画像,每人手持一册;岭南棺林挖出铁箱,箱中存放三百份族谱副本;东海沉楼虽难打捞,但潮退之时,礁石上显现出刻痕地图,指向最终集结之地。

昭明馆召开大会,正式公布“三十七女史”真名,并提议将其列入“悔光列”之后的新碑区??“**暗烛列**”。

皇帝准奏,并亲题碑额:“光照不到之处,她们燃灯。”

补名大典当日,万里晴空忽降细雨,如丝如诉。当三十七个名字逐一镌刻上碑时,整个碑林响起一阵奇妙的嗡鸣,仿佛天地也在回应。而就在最后一字落成之际,林昭的虚影再度显现,这一次,她不再孤单,身后站着三十七道同样柔和的身影,静静注视着这片土地。

净尘拄杖立于碑前,老泪纵横:“你们才是真正的守名之人啊……我们不过是后来者。”

仪式结束后,孙儿独自登上山顶,打开苏渺遗留的包裹。除曲谱外,还有一封信,墨色清淡,字迹娟秀:

>“砚兄:

>

>若你读到此信,说明我终究未能归来。竹海深处,残笛已与根脉相连,它不再哭泣,因为它终于找到了归处。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