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记忆究竟是什么?是文字?是声音?还是人心中那一抹不肯熄灭的光?
>
>或许都不是。记忆是选择??选择记住不该忘的人,选择相信被否定的真相,选择在黑暗里继续前行。
>
>所以,请不要为我悲伤。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
>春来时,去听竹海的风吧。那里有我们的歌。
>
>??渺”
孙儿读罢,久久伫立。
当晚,他召集所有执灯使,宣布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万人共谱《忆昭辞》**。将在全国设立三百六十个传唱点,邀请百姓学习这首曾险些失传的圣歌,并约定于明年铭名节午夜,同时开嗓,以声撼天,唤醒所有尚在沉睡的记忆。
消息传出,举国响应。
农夫放下锄头,学唱第一句;工匠停下手艺,反复练习转音;连京城狱中的囚徒,也隔着铁窗跟着节拍轻哼。孩子们在学校排练,老人在祠堂教孙辈咬字。甚至连西域胡商、南洋岛民,听说此事后,也自发组织歌队,遥遥应和。
一年光阴转瞬即逝。
铭名节当夜,星河璀璨,名河如练。随着更鼓敲响子时,第一声《忆昭辞》从皇陵之巅响起。紧接着,江南、塞北、东海、西陲……亿万万人的声音次第升起,或清亮、或沙哑、或稚嫩、或苍老,却在同一旋律中融为一体。
歌声穿透云层,震动地脉。
碑林之下,久已平静的地宫深处,忽然传来一声轻微的“咔嗒”声,仿佛某道机关被触动。紧接着,一面隐藏千年的石门缓缓开启,露出一条幽深甬道。尽头处,摆放着一口水晶棺,棺中躺着一位白衣女子,面容安详,手中紧握一支翠绿玉笛。
正是苏渺。
她的胸口,竟有极其微弱的起伏。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竹海,那支深埋地下的残笛突然发出清鸣,自行升空,化作一道青光,疾驰而去。
风起了。
吹过山岗,吹过河流,吹过每一座村庄的窗棂。
somewhere,有个母亲正对孩子讲着故事:
“从前,有个女子叫林昭……还有三十七位姐姐,她们把名字藏进族谱、缝在绣帕、写在船底……还有一个叫苏渺的姑姑,她把自己的命,编进了风里。”
孩子仰头问:“那她们现在在哪?”
母亲指着窗外浩瀚星空,轻声说:
“你看,每一盏亮着的灯,都是她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