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四节 禅宗北宗与密教关系(第1页)

第四节 禅宗北宗与密教关系(第1页)

第四节禅宗北宗与密教关系

五祖弘忍之后,禅宗出现南北分化,形成以惠能一系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一系为代表的北宗。北宗有广义、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说法将当时在北方传禅的法如、老安、神秀等派系都归为北宗,狭义的北宗则专指神秀一系。

南北两宗的分化有多种原因和背景,一是地方的南北,二是教义禅风的顿渐,三是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疏密而导致的“官禅”与“民禅”。虽然当时后世都有着重渲染二宗区别的人,但作为当事人的惠能与神秀都不大愿意承认和强调二宗差别,而更喜欢宣扬二宗本为一家。

据《坛经》南顿北渐第七: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1]

这表明神秀在玉泉寺时就有南北二宗之说了,而惠能一直强调只有一宗,只是因为人南北利钝之分才有二宗之名。应该说,荆南时期的北宗与南宗差别更小,都与朝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有在神秀被招入京、成为国师之后,北宗才成为禅宗的主流派系,与朝廷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在禅宗兴盛之时,密教也开始兴起。唐朝初年,便有许多密教经典译成汉语,但密教的正式形成,则是到了八世纪之后,通过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71—741)和一行(683—727)等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的。[2]由于密教经典的传译和宗派的形成都是在京城进行的,因此入京之后的北宗才与密教开始交涉。

由于神秀在京时间只有五六年,因此他本人与密教的关系不详。从其门人开始,北宗才在京城兴盛起来,影响越来越大,自然与同样开始壮大的密教产生了多方面的联系。

在神秀诸门人中,敬贤(660—723)被认为是与密宗关系最近的一位,甚至被日本僧人认为是善无畏的门人。

据《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卷一:

已上《传灯录》第四抄之。

私云:嵩岳会善寺敬贤禅师,从无畏三藏受菩萨戒羯磨仪轨,谘问大乘微妙要旨,西明寺惠惊禅师撰集为一卷《禅要》是也。彼敬贤者,恐神秀禅师门资敬禅师事欤,彼《禅要》惠惊禅师所撰,一行禅师加再治欤,以心地秘袂随文可知其旨欤?

嵩山普寂,谥号“大照禅师”也,见《大宋高僧传》。又真言一行从大照禅师受禅法之旨,见小野《纂要集》者。嵩阳寺一行者,无畏门人同体也,且其旨《大宋高僧传》第五一行段所载也。[3]

如此认为敬贤为善无畏门人,主要根据是《禅要》。

据《无畏三藏禅要》卷一:

中天竺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烂陀竹林寺三藏沙门讳输波迦罗,唐言善无畏,刹利种豪贵族,共嵩岳会善寺大德禅师敬贤和上,对论佛法,略叙大乘旨要,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及受菩萨戒羯磨仪轨,序之如左。[4]

这一序文应当是记录者西明寺慧警禅师所作,然而从中看不到善无畏与敬贤为师徒关系的迹象,与之相反,二人实是“对论佛法”,平等交流,而且“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强调顿悟,恰是禅宗宗旨。

言敬贤为善无畏之徒,不是毫无根据。从年龄上看,后者年长二十三岁,足以为之师。另外,据《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卷一:

法侣高标,唯尊奉长老宝思惟,其余皆接以门人之礼。禅师一行者,定惠之余,术穷天地,有所未达,咨而后行。[5]

这是强调地位之高,除了尊奉长老宝思维(621—721)外,其他人都视为门人,就连禅师一行也不例外。

据《无畏三藏禅要》卷一:

于是三藏居众会中,不起于坐,寂然不动,如入禅定。可经良久,方从定起,遍观四众。四众合掌扣头,珍重再三而已。[6]

这是当时现场的记录,善无畏说法时,在场四众合掌扣头,珍重礼敬,其中似乎也包括敬贤。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其实当时善无畏与敬贤对座论道,共同探讨,并非只是敬贤前来请益,因此叩头行礼的四众弟子之中应当不包括位居上座的敬贤。

从当时的记录及史料来看,没有任何敬贤拜善无畏为师的明确证据,因此二人应当不存在师承关系。

二人相见是当时作为禅宗代表的敬贤与密教代表善无畏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高峰论坛”,这表明敬贤具有敏锐的目光与预见能力,知道两家日后将会发生许多的联系,故先期联络感情,相互探讨。可惜敬贤所述没有留下记录,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善无畏的说法。

这次会见应当发生在开元五年(717)至十一年间。善无畏于开元四年(716)五月十五日来京(据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始敕居兴福寺南院,后诏住西明寺。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

以开元四年丙辰,大赍梵本,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次后有勅令住西明。至五年丁巳,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沙门无著缀文笔受。其无畏所将梵本,有勅并令进内,缘此未得广译诸经。曩时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回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将梵本,有勅迎归,比在西京华严寺收掌。无畏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梵经,并总持妙门。[7]

这是关于善无畏当时经历的最早记录之一,又出自智升,当然是十分可靠的。据此,约开元四年末,自兴福寺移居西明寺,五年于西明寺菩提院开始译经。

据《无畏三藏禅要》卷一:

行者应知入道方便,深助进修,心如金刚,不迁不易。被大精进甲冑,作猛利之心,誓愿成得为期,终无退转之意。无以杂学惑心,令一生空过。然法无二相,心言两忘,若不方便开示,无由悟入。良以梵汉殊隔,非译难通,聊蒙指陈,随忆钞录,以传未悟。京西明寺慧警禅师,先有撰集,今再详补,颇谓备焉。

南无稽首十方佛,真如海藏甘露门,

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念力。

希有总持禅秘要,能发圆明广大心,

我今随分略称扬,回施法界诸含识。[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