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北宗修法、明演禅师与净土寺北宗法系
北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影响很大,由于后世南宗大张,故许多北宗禅师未引起重视,普寂弟子修法禅师即其一也。
据《净土寺西院故大德禅和尚塔铭》:
大师俗姓张氏,太原人也,讳修法。白□英灵,孤范独秀。久学经论,陶炼精博。识幽洞微,朗鉴无畤,忽弃浮生,□世如电。开元年中,于东都同德寺花严大师门下禀学。其时归心如蜂蚁众,得意者如麟。吾师曰:“言即无言,说是无说。”廓然大晓,顿会真如,颜异于群,镜心秋月。吾师印曰:“堪为人师。”后毕麟角于天宝岁。巩县耆老,净土纲维,王城谘迎,降斯开阐。于廿年广论心地,供养无缀,来如雨花,授学门人,去住情任。值安使狂悖,谋叛中华。大师悒言:“曷逢乱世!”身瘿苦腹,知世去流,乾元四年十月廿九日夜,俪然坐化。寿算僧腊,繁不能述。但智德等稚童之年,亲蒙训诲,披衣剃发,皆师指踪,碎身殒躯,酬恩未足。属荒世俭,子父相屠,荏苒之间,卌余载。今四方清泰,岁稔时丰,若不罄舍浮财,生居幻景,峻岑南面,崇造偷婆,嵩少目前,清洛傍带,良工磨琢,用答洪恩。乃为铭曰:
大师灵骨,凡何识知。广博经论,实难匹之。心源洞启,渤澥同漪。幽鉴无滞,世伦叹希。琢磨刷炼,锤光迸飞。石刻按此碑末行,题“弟子上座智仝,僧澄,真撰,义嵩,宝珍”,是“僧澄、真撰”皆弟子名,非撰文人也。[1]
修法于开元间从学于同德寺华严大师,此华严大师当为普寂。据温金玉发现的《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无名(722—794),字方便,“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此北祖华严指的就是普寂,因为普寂曾经住在华严禅苑,故号华严大师。
修法开元中于同德寺从学于普寂,但不知是在何年,据李邕《大照禅师塔铭》,普寂长安中(701—704)住嵩岳寺,神龙二年(706)神秀去世后受命统领北宗徒众,但不知是在嵩山领众,还是至东都纲维,当然也可能是往来开法,两处居止。开元十三年(723)应诏住东都敬爱寺,十五年(725)玄宗返长安,有诏义福随驾,普寂住兴唐寺,后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卒于此寺。如此普寂住同德寺当在开元十三年以前。
修法从学之时,普寂门庭正盛,来学者多如蜂蚁,然真正得法者并不很多,难遇如麟。普寂示众云“言是无言,说是无说”,离文字相,离言说相,修法于言下大悟,心镜顿开,普寂予以印可,谓之堪为人师,教化一方。
修法于开宝岁得受具戒,毕其麟角,应该是在天宝初年。碑文称其传授心法二十年,又言乾元四年入灭,乾元只有三年,若顺延至上元二年(761),上距天宝元年(742)恰二十年。
由于此碑是其弟子智德等于四十年后建立,修法入灭时他们都在“稚童之年”,又加上兵荒马乱,故对于先师的“寿算僧腊”都无从查考。从现有资料来看,修法很可能是于天宝元年(742)于洛阳受具足戒,同年便被巩县耆老和净土寺众自东都迎请到巩县净土寺,在此开法约二十年。净土寺始建于北魏,称希玄寺,唐初改名净土寺,今名石窟寺,在今巩义市东北大力山。
有关修法的资料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此塔铭,但其贡献还不限于在此传法二十年,更重要的是确立和巩固了巩县净土寺作为北宗重要道场的地位。
据杨叶《唐故大德演公塔铭并序》:
如来灭后,五浊恶世,厥有悟最上乘者,即我大师欤!大师俗姓柳,法号明演,累代家于相州汤阴县。幼而温敏,长而良逸。蕴颜子之德,升孔子之堂。天宝季,擢明经第。宝应中,调补濮州临濮尉,后迁濮阳丞。清能肃下,威能慴豪,芳名振于齐鲁之间,孰出其右!因诣方袍士,语及无生。喟然叹曰:“万法归空,一身偕幻,琐琐名位,曷足控搏(《续拾》作“抟”)。”遂投绂捐玺,适于京师。时神策都知兵马使、检校御史大夫王驾鹤奏曰:“前件人舍官入道,乐在法门。今(《续拾》作“寺”)因章敬皇后忌辰,伏请度为僧。”诏曰:“可。”乃隶名于洛阳县敬爱寺,因具戒于嵩岳坛场。厥后口茹一麻,身衣百纳,洞达五方便,探赜修多罗。虽思代居梁,佛图在赵,方兹蔑如也。
兴元初,延长定觉,念定舍那,七八年间,历抵开法。龙象鳞萃,冠盖云集,济济焉,锵锵焉,得其门者或寡矣。歘思振锡,步及于巩县净土寺。县尹陇西李公闲,洎(《续拾》作“臮”)夫人吴郡张氏,礼足归依,虔心谛听,净财珍服,舍而勿恡。由是景附响和者,不可胜算。非夫慧日悬空,宝炬破暗,其孰能臻于此乎?且迥出四流,既远离于烦恼;遽成三点(《续拾》作“黜”),徒示现于涅盤。以贞元十七年二月五日,整三衣,掩一室,汨(原作“□”,从《续拾》改)然坐化,容白如生。四众涟洳,奔走织路。俗龄六十有九,僧腊三十有三。门弟子净土寺主智德,律坐主常隐,神昭寺三纲宝灯、坚志、如印等,因心起孝,扶力议事。言于同学曰:“不建塔,曷以旌盛德;不刊名,曷以纪高行?”谋之既臧,罔不率从。未迁朔,缟素叠委,泉谷交积。佣工度地,挻埴为砖。不伤财,不害人,格于十旬,杰其高跱。以明年春,绳床趺坐,归于厥中。左迩名区,前临清洛,浮云朗(《续拾》作“郎”)月,松槚飕飕。叶从宦(《续拾》作“官”)于兹,尝陪高论,援毫含欷,遂作铭曰:
于休上人,伟白昂藏。遗荣濮上,练行嵩阳。
淤泥自浊,荷花自芳。澄思一室,闻名四方。
了悟真诠,门人骈阗。双林遽变,孤磬空悬。
屹立素塔,遐对清川。憧憧行路,孰不凄然。
大唐贞元十八岁次壬午正月廿三日建。
僧弟子等:
僧常湛、恒义、如宝、元通、惟正、智深、师德、玄应、义嵩、□安、惠寂、宝珍。尼弟子宝铨、净满、惠英、智灯、真见、超海、元一、灵惠、常进、法□、坚秀、常□、广恩、坚满、惟坚、道坚、珍宝、坚政、澄心、□真、常秀、广济。
造塔匠梁荣璨,镌字焦献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