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的清末民间建筑 > 第九十九章 做还是不做(第1页)

第九十九章 做还是不做(第1页)

接下来的两天里,陈福忙个不停。

他找方掌柜买了几刀质地还不错的素白纸,又把陈庆隨身带的笔墨仔细检查了一遍,確保一切妥帖。

陈庆在桌边坐下,凝神静气,蘸饱了墨,一笔一画,开始认真书写。

他写得很慢,力求每个字都端正清晰,每一个数字都反覆核对,不敢有丝毫差错。

陈福坐在一旁,多数时候闭著眼睛养神,偶尔睁眼看一下进度,並不出声干涉。他向来只管陈府內部的事务,书院的事情是从不插手的。

陈玖则负责在一旁打下手,磨墨、添水,將写好的纸页小心地摊开晾乾。他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打扰到陈庆。

就这么写著写著,陈庆终於完成了一份约莫十几页的《琼林书院实学纪要》。

陈福拿起最上面一页,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嗯,还算齐整,看得过去。”

他走到床边,打开床头那个小柜子,取出了那个珍贵的紫檀木匣。用特製的小铜钥匙打开铜锁,他从里面一叠信函中,准確地抽出了最厚实的那一封。

那是一个深蓝色的信封,左下角写著“內详”二字,封口处盖著陈子壮私人印章的鲜红火漆,严丝合缝。信封正面,一行筋骨遒劲的行楷写著:“牧斋老大人亲启晚生陈子壮拜”。

陈福拿起那份还带著墨香的《纪要》,小心翼翼地將这封重若千钧的信函,平平整整地夹在了中间靠后的几页纸之间。然后合上纸页,从外表看去,这就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书院杂记。

他仔细地抚平边角的褶皱,確保看不出任何夹带的痕跡。

“玖儿,”陈福吩咐道,“去找方掌柜要个乾净的蓝布函套来。”他要用最不起眼的函套,来装这份承载著双重使命的文书。

三天后,通政司东边的廨房內。

王应华依旧是一身青色常服,神情平和淡然。

陈福带著陈庆,恭敬地行过礼后,从陈庆捧著的蓝布函套中,取出了那份装订整齐的《琼林书院实学纪要》,双手捧到王应华面前。

陈福语气极为诚恳,姿態放得很低:“大人前日关心询问书院近况,小人一直牢记在心。回去后,正好想起隨行的书生陈庆,曾经协助书院整理过文书,便让他將书院近年来的规模、学生们的进益、农桑织造等实际情形,大致梳理了一下,匯总成了这份册子。”

他略作停顿,偷偷观察了一下王应华的脸色,才继续恭敬地说道:“这本是乡野之间的微末成绩,实在不敢拿来玷污大人的清目。但想到大人您日理万机,还如此心繫地方教化和民生疾苦,体察下情,明见万里。小人便斗胆呈上,或许能对朝廷兴办实学、推广农桑,提供一点点来自民间的粗浅参考。其中肯定有许多浅陋不足之处,万望大人能不吝指点。”

王应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显然对陈福的“懂事”和这份“心意”颇为受用。

他接过册子,入手感觉颇有些分量。

隨手翻开第一页,正是书院学生人数、分班课业的详细记录,字跡工整,条目清晰。

“哦?这陈庆年纪不大,笔下倒是挺清楚。”王应华边看边点头,又翻了几页,看到浸种新法与粮食增產的具体对照数据,“嗯,条理分明,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陈公治学理事,果然名不虚传,严谨务实。”

他合上册子,放在案头,看向陈福,语气温和地说:“福管事有心了。这份册子內容详实,足以可见陈公投入的心血。本官自然会仔细阅览。琼林书院兴利除弊、教化乡里的功劳,也確实是我们岭南的荣耀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