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的清末民间建筑 > 第九十八章 如何转交(第1页)

第九十八章 如何转交(第1页)

陈福精神一振,这正是他准备好的话题。他微微向前倾身,语气诚恳:“回大人,我家老爷常说,『百姓吃饭靠种地,学问要能派上用场。书院不只是教孩子们认字读书,更注重实用。我们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农来教怎么选种、浸种、看天气、辨別土质;请了熟练的蚕娘教养蚕、繅丝、纺纱;还请了木匠、铁匠教些简单器具的修理製作;另外还请了帐房先生教打算盘、记帐。不管是男孩女孩,只要愿意学,我们都收。”

王应华听得很专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哦?连种田养蚕也教?这很实在。效果怎么样?”

陈福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有用!真的有用!去年,沙贝村几个年轻人学了新的浸种方法,稻穀收成比別家多了一成半,邻村的人见了,抢著把孩子送来。还有那些学织布的姑娘,织出的布又细密又平整,送到广州城,能多卖不少钱,孩子们学了算数,家里卖个鸡蛋、糶点米,也不怕被人骗了。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跟著学起来,风气渐渐打开了。”

“陈庆,”陈福適时地转向陈庆,“你不是在书院帮忙吗?跟大人说说,孩子们是怎么学算数的?”

陈庆连忙起身,有些紧张,但说得实在:“回,回大人,先从数石子、数豆子开始,认『一到『十。再学打算盘,背『一上一,二上二的口诀。熟练了,就学『斤求两、『两求斤,算田亩,算收成,算买卖。孩子们学得可起劲了,回家还能帮爹娘算帐。”

王应华听著,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微微点头:“好,好。教化百姓,养成良好风尚,传授他们谋生的本领,这才是真正有益於国家民生的学问!陈公此举,造福家乡,功德无量。”

他看向陈福,语气带著讚许:“农桑是国家的根本,教化是安定民心的重要途径。陈公在岭南,是做了大功德,令人敬佩啊。”

陈福心中也不禁暗赞,这位王大人果然是真心关切民生的务实之人,这算是找对人了,也算是粤东会馆的诸位大人们出了力。

王应华端起手边的青瓷茶碗,轻轻喝了一口。

张管事悄然上前,为王应华的茶碗续上了热水。

王应华听得十分专注。

待陈庆说完,他忍不住再次微微頷首。

“好,很好,教化百姓,传授技艺。陈公在南海那边,不空谈理论,专心做实事,教给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这確实是真正经世济民的学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官听了,心里也觉得十分欣慰和鼓舞。”

“陈公很会用人啊。”

他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

“这份简报很好,条理清楚,內容扎实。琼林书院,確实可以算是一方的榜样了。”

他放下茶碗,看向陈福,“福管事以后如果再有关於南海农桑的新心得、书院的进展,或者偶然得到陈公关於实用学问教化的新文章,不妨送来给我看看。本官虽然职位不高,但对於民生和教化的事情,也一直很关心。”

陈福心头一松,知道这“保持联繫”的桥樑算是搭上了。

他立刻起身,带著陈庆深深行了一礼:“谢大人看重!大人心繫百姓,恩泽惠及民间,小人万分敬佩!如果有新的文章或消息,一定第一时间呈送大人过目!”

回到粤南客栈那间狭小的上房,门一关,陈福脸上那点得体的恭敬立刻消失了,变得凝重起来。

陈庆倒了碗水递过去:“福伯,王大人好像很看重咱们书院的事?”

陈福接过水碗,没有喝。

“看重,是好事。但这只是第一步。给钱阁老的信,还在匣子里锁著呢。”

他转过身,看著陈庆和陈玖。

“王大人的门路算是初步走通了,可是想把信送进钱阁老的府邸,那又是另一道难关了。我们是什么身份?阁老家门口看门的,地位可能都比得上七品官!我们连那个『看门的都未必能见到。”

陈玖著急地说:“那咱们直接把信给王大人,请他转交不行吗?”

“糊涂!”陈福低声责备,眼神严厉,“王大人肯见我们,是因为同乡的情谊,是因为敬重老爷兴办教育。可贸然递信,尤其是一位被罢官的大臣给当朝阁老的信,里面的深浅谁知道?王大人如果觉得为难,或者怕惹上麻烦,一口回绝还算好的,如果因此產生隔阂,断了这条路,后面几位大人的信还送不送了?”

他走到桌边坐下。

“王大人不是对书院的『新文章感兴趣吗?这就是现成的理由。”

他抬起眼,目光落在陈庆身上,“庆儿,你字写得工整。这几天,你就给我写一份『琼林书院实学纪要。把咱们书院现在的规模,有多少学生,分几个班,教些什么实用技能,去年在农桑方面取得了哪些实际的好处,比如增產了多少,多织了多少布,用了什么新方法,比如那个浸种法,还有孩子们学了算数,帮家里省了多少钱、少吃了多少亏,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样样,一条条,清清楚楚写下来!要像今天向王大人匯报那样,实实在在。”

陈庆立刻明白了:“福伯的意思是,把给钱阁老的信,夹在这份『纪要里面?”

“对!”陈福点头,“表面上,我们送的是一份实打实的书院成果报告,是王大人亲口说想看的东西。至於那封信,它就『恰好夹在书册中间。王大人翻看的时候,自然会看见。看见了,他如果念及和老爷的情分,愿意帮这个举手之劳,自然会有下一步动作。如果他不愿意,也只当没看见这『多出来的东西,我们依旧只谈风土人情,不伤和气,这条路就还在。这就是『投石问路之后的『顺水推舟。”

他看向那个锁著信匣的床头柜,“火漆封印完好,谁也证明不了我们拆开看过。我们送的,只是一份书院的情况匯报罢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