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翻开的书籍图标,正以一种沉稳的节律,如呼吸般明灭。
它没有像系统警告那样发出刺耳的红光,也没有任务完成时的金色特效,只是一片静谧的蓝,像深夜里程序员显示器上最后一行完美运行的代码,带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谢臻的指尖悬在触控板上,没有立刻点下去。
他那颗被代码和逻辑武装到牙齿的大脑,在0。01秒内就完成了风险评估。
未知权限,通常意味着陷阱,或者……是系统底层规则的暴露。
但现在,他刚刚釜底抽薪,用一个APP搅动了整个故事的根基,顾晟那边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松动。
这本“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认证。
他深吸一口气,点了下去。
没有弹窗,没有警告。
界面流畅地切换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后台——【情感自由档案馆】。
这是一个极简的发布平台,功能类似于一个开源代码托管网站和私人博客的结合体。
谢臻瞬间就明白了它的用途。
这是系统赋予“剧情核心人物”发布“世界观声明”的权限,一种用以修正或巩固剧情逻辑的工具。
原书中,这大概是主角攻受用来发布订婚声明、澄清误会、秀恩爱的官方渠道。
但现在,它落到了谢臻手里。
谢臻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堪称冰冷的弧度。
修正剧情?不,他要的是推翻重写。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将《重写系统》APP的全部开源代码打包上传,设置为完全公开。
然后,他新建了一个文档,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
标题:《论情感操控的隐蔽形态:从系统规训到私人神话》。
这是一篇长达万字的“技术檄文”。
他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将自己穿书以来遭遇的“系统强制任务”作为引子,剖析了这种外部规训如何扭曲个人意志。
紧接着,笔锋一转,他将目标对准了一种更隐蔽、更危险的操控——以爱为名的“私人神话”构建。
“……当一个人开始迷恋于收集另一个人的生活碎片,监控其一言一行,分析其喜怒哀乐,并以此为基础,在自己脑中构建一个‘完美契合’的恋人形象时,他爱的并非是那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他自己亲手搭建的神像。”
“他会为对方任何符合‘人设’的行为而狂喜,视作‘心有灵犀’的证据;同时,他会无视、曲解甚至打压一切不符合预期的行为,称之为‘闹脾气’‘欲擒故纵’‘需要被纠正’。”
“这种关系的本质,不是连接,而是吞噬。它将对方的存在,矮化为验证自身想象的工具。
真正的连接,是给予对方随时推翻你心中画像的权利,是接受‘我根本不了解你’这个事实,并依然愿意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如何去爱。”
写下最后一行字,谢臻甚至没有检查错别字,直接点击了发布。
这篇文章,连同那份开源代码,如同一颗深水炸弹,被他精准地投喂给了大数据洪流。
一夜之间,互联网被引爆了。
《重写系统》的开源代码被无数程序员下载研究,奉为“反抗产品经理暴政”的圣经。
而那篇万字长文,则以更恐怖的速度破圈传播,被各大高校的社会学、心理学课程列为延伸阅读材料。
评论区炸成了万花筒,无数人分享着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被“定义”、被“脑补”的经历。
风暴的中心,晟煊集团顶层办公室,却是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