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 > 第四十二章(第4页)

第四十二章(第4页)

到了军营,手持兵器的周亚夫向文帝作揖,说穿着铠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神情庄重,扶着车前横木,派人称谢。周亚夫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唉!真正的将军应该是这样才对!前面所经过的霸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如遇到偷袭,他们容易被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冒犯他呢?」

当襄樊遭到关羽攻击,且于禁被擒、庞德授首时,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都归徐晃指挥。

战前由于他与关羽是同乡人而且关系很好,两人遥远对话,只说过往之事,没有谈到这场仗,忽然他下马宣军令:「得关云长首级的人,赏金千斤。」关羽吓到说:「大哥,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他回:「这是国家之事。」随后两军混战,关羽遭到击败后退走营寨,他率军穷追不舍,冲入荆州军营内。

关羽营寨外有深壕及鹿角十重,防守极为严密,平常时意图从营外强攻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荆州军现在陷于混乱,一经突袭不仅大破,还杀死先前降蜀的曹魏官员胡修、傅方等人。不得已关羽赶紧撤围退兵,樊城之围就此解除。

樊城、襄阳危急之时,曹操还下令把张辽和诸将调回支援曹仁,张辽等人援军还没抵达,仅靠自己就解二城之围,曹操在《劳徐晃令》称赞他的功劳可比孙武的破楚入郢之战: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意思是:「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敌围的。况且樊、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穰苴。」可见曹操对他的评价之高。

文帝死后,因为任地新城地近东吴、蜀汉两地,位置敏感,开始偷偷与吴王建立联系,更以防备蜀汉来攻的理由,大举兴筑建筑防御工事。诸葛亮北移汉中后,留护军、征西将军陈到驻守永安,统管江州、永安等地军政的尚书令李严写信劝他反戈一击、回归蜀汉,信中说:

「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无良伴。」意思是:「我与孔明都受到先帝的托付,忧虑重重、责任艰巨,想找到复兴大业的良伴。」

另外也回信给当今蜀汉丞相,当然这时没人知道诸葛亮身在汉中,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给孟达写信呢?这就要回到南征结束后。

投降蜀汉的李鸿来到朱提郡汉阳县面见诸葛亮,费诗、蒋琬等人同时在座。他表示:「我前不久经过孟达住所,恰逢见到因为李严关系叛汉的王冲说您非常痛恨孟达,想要诛杀他的妻儿,幸好昭烈帝没有听从而作罢。孟达摇头说:『诸葛亮看待事情能了解本末原委,绝不会这样做的。』因此没有相信王冲的话,并且对您倾心仰慕。我觉得孟达的心意已经不用再说了。』诸葛亮转头对两人说:「回到成都后要给孟达写信互相通报消息啊!」费诗当场表达反对:「孟达这个小子,昔日对刘璋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小人那里值得我们写信给他!」听后沉默没表态的诸葛亮,心中除了想引诱孟达作外援以方便北伐的盘算外,还有其他想法,回成都后仍写《与孟达书》:

「往年南征,岁未及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华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嗟乎孟子!度迩者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叹。每陈足下平素之志,岂虚托名载策者哉?

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

信中还称赞李严:处理事务像流水般迅速而又条理,决定重大事项的取舍时毫不犹豫,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啊。由此可见诸葛亮是有意安抚孟达作为辅助自己北伐的作用,但是对于李严积极招拢的心思,也是知根知底的。

决定从新城起兵进军南阳的孟达,以密信通报蜀汉方面。收到书信的诸葛亮考虑到他反复无常的过去,怕日后成为祸患根源,决定利用他与同时叛蜀降魏的魏兴太守申仪的不合,派亲信郭模诈降,有意无意间泄露消息,为了邀功申仪赶紧以密信通报统管荆、豫二州诸军事的司马懿,希望能够讨好这位上司。

得知自己叛魏打算已遭郭模泄露,决定提前起兵。得到申仪密报的司马懿,为了先稳住他,特意写信安慰《以书喻孟达》:「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意思是:「将军昔日离开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任将军守边图谋蜀国,可见国家信任你。蜀人愚蠢,深恨将军。诸葛亮希望你归蜀,是他无计可施了。郭模告诉申仪的不是小事,诸葛亮怎能轻易让他泄露?如此危险的举动不难明白。」得到司马懿信件的孟达大喜,自以为瞒过众人,就在作乱与否之间犹豫不决。

这时要来看司马懿驻守宛的地形,北依伏牛山作为洛阳门户;东靠桐柏山与东吴重镇江夏接壤;西北方以秦岭与长安相望;向西越过大巴山就能通往汉中;南面一马平川,经过襄阳直指南郡。三面高山围绕的宛城,独有南面受到东吴威胁。明帝之所以派司马懿镇守宛城,目的也就是对抗东吴。假使西边孟达的新城与申仪的魏兴,落到蜀汉手中,那就会成为攻魏的另一个出口,对此地在意万分也就理所当然。

深知孟达反复性格的诸葛亮,为了怕有意外,不断督促尽快举兵归顺,还提醒防范司马懿突然袭击的可能。再三权衡后,孟达终于回信表示下定决心,更透露自己的打算:

「今送白纶帽玉各一,以示微意焉。

宛去洛八百里,去此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辨。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孟达的想法很单纯,认为司马懿来回的时间自己早已准备完毕:「司马懿驻军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我的新城一千二百里。得知我起事的消息,上奏天子,得到允许方可发兵。如此往来反复,及至魏军兵临城下,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那时我已备战充分,各项军事部署充分妥当,城防巩固牢靠,魏军远途奔袭,胜负难料。何况新城地域纵深,地势险要,道路艰难,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如若派其他将领来攻,我更能稳操胜券了。」为稳妥起见,还请求蜀汉方面支持接应。

曹魏将领建议先观察孟达动向再行进军,司马懿反对:「孟达无信义,既然因生疑而犹豫,我们应当抓紧这次机会除掉他。对手举棋不定的时候,正是守备松懈的时候。一旦等他们安排停当,再进攻就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没有按照常规先行奏明天子,等待朝廷指令后再行动,而是特事特办,先斩后奏,亲自带兵日夜兼程,在陡峭险恶的山麓中紧急行军,一天走两天的路,只用八天时间,就抵达新城郡治所上庸城下。

上庸城内,看见城外黑压压的一片军旗,孟达才知道自己错估司马懿,随之写信给诸葛亮表示震惊和难以置信竟然才八天就到了新城。不过他也不是毫无准备,先前除了致信给蜀汉外,也请求东吴出兵援助,心想两边援兵一到,三面夹击之下倒霉的就是你。

司马懿当然不会乖乖等着被夹击,派军两路分别前往西城安桥和木阑塞,阻止两国协助。果不其然东吴援军到了,一见安桥对岸有魏军驻守,秉持着趁火打劫原则的吴王,手下将士当然不会为了孟达拼命,就在附近安营,没有任何军事行动。另一边的木兰塞,依然有蜀汉军队自汉中沿汉江东下前往救援,见到曹魏的军队也就停止前进,这下孟达只能自求多福了。

面对曹魏大军,自以为历经战阵经验丰富,下令以新城下辖三面环水的上庸城为基础,建起木栅以自守的孟达,以为这样能够拖缓攻势。出乎他意料之外,司马懿下令涉水毁栅,直达上庸城外,随后分兵八面攻城,没有奇谋诡计,每一步就像是孙子兵法那般的演练操作,却让城内慌乱不已。不知道用了什么计谋,竟然能在围攻第十六天的时候,让孟达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主动开城门,曹魏军队一涌而入,没多久孟达的首级就摆在司马懿的桌上,检视完毕后就派快马送回洛阳给明帝。此战过后共计俘获万余人,随后还军宛城。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积极救援孟达呢?除了他反复无常的个性外,最重要应该是他是益州东州派,如果善于结党的东州派李严,与带着三郡回归的孟达连手,势必会让蜀汉内部动**不安,国力以经是三方势力最弱小的情况下,经不起任何内斗的损耗,唯有团结才有一丝机会扳倒曹魏,当初李严积极劝说的想法,早就被诸葛亮看的一清二楚,自此终于能够专心于北伐事业。

新城酣战之际,洛阳皇宫内也有风波。既然登基为帝,自然不可一日无后,俗话说『母仪天下』,那么明帝会挑哪位妃子当皇后呢?秉持曹家的优良传统,立寒门出身的毛氏,这下可就惹恼了出身世家大族的虞氏,毕竟九品中正法已经抬高了大族的政治地位,想说自己登上后位十拿九稳,没想到还是败给曹氏传统,当然就会有怨言。

当着太皇太后的面,说出「曹家的都喜欢立贱民女子当皇后,这是亡国的征兆!」这种话竟然敢说出口!大概是太高估自己的家族势力了吧?虞氏就被下令放逐到邺城,永不得归,虞家一族也被逐出曹魏政治核心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