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眼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 第三十一章(第3页)

第三十一章(第3页)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黄龙元年十二月,宣帝驾崩太子继位。辅佐大臣自然是太子师傅、外戚、能臣。元帝登基后他以前将军、光禄勋的身分辅佐朝政,这时踌躇满志,决心发扬儒术恢复古制。为此他联合几个同党,遗憾的是他面临着更大的对立势力。

重法家的宣帝当初不但选用许多贤臣循吏,也在中书省发掘、培养出两个非常重要的宦官: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虽然不属正直之士,却精通律令、熟知掌故、政治灵活,善于处理奏章。他们在宣帝时很得宠,到元帝就加得宠。元帝自有他的道理,二人能力出众且为宦官,无亲无靠,最可专心办事,更何况此时政务不通,尤其需要依赖。

元帝却不知道,他眼中无亲无靠的两人权术精湛,与外戚联系密切。自古朝臣往往排斥外戚、宦官,认为前者不过裙带关系,后者身份低贱,更能误国误事。再加上儒家认为技艺非道,法家不合礼仪教化之功,所以操末技之人,一般循吏就必须打倒。萧望之上书元帝,认为中尚书是百官之本、国家枢机,用宦官并非古制为理由,请求元帝罢免。

此时弘恭已死,担任中尚书令是石显,萧望之这道上书近乎侮辱宦官、牵扯权力,当然会招来宦官记恨。除了当初因为丞相邴吉之事失去人望外,他还有二件事更大失人心。

第一件,左冯翊韩延寿曾与他互相攻讦,导致落败弃市。极有民望的韩延寿受刑之时,有吏民数千赶来献酒、送行,当场众人纷纷落泪。第二件,有十大清官美称,在京城一带声望极高的京兆尹赵广汉在与他的政争中落败被杀。

因为这三件事,再加上本身性格相当孤立,更与宦官、外戚集团做对,显得势单力薄。本人不仅没有认知这一点,更倚仗自己是声望极高的大儒,背后站着一群同道;只知自己曾为帝师,元帝也对他很好。

在完全没有意识到宣帝留下的法家根基有多么深厚,他的同党其实也不过几个,只要利用他本身的弱点就能轻易将他击败。石显等人不久就向元帝汇报,说他结党互相称颂引荐,多次构陷大臣,企图独揽朝政、控制大权,应该命「谒者召致廷尉」。「召致廷尉」就是交付廷尉审问的意思,登基不久的元帝不识其中奥妙,以为就是让廷尉询问一下、辨明事实而已,就点头答应了。

之后几天元帝竟再也没见到萧望之,就问大臣是怎么回事,这时才知道他是下大狱去了。知道不妥的元帝想要挽回,不料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的外戚史高加以阻拦。正巧元帝也需保住面子,下令把他与同党削职为民,赶回家去。

几个月后元帝念在师生一场,下诏赐萧望之关内侯爵位,加给事中,特许他每月初一、十五朝见,以示尊师重道,并示慰勉。皇帝是对萧望之有好感、有感情,这一举动却让他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心思大动,趁机上书要为父亲伸冤。是要伸什么冤?除了说石显等人是诬告之外,还包括本来只是询问,有司却将父亲下狱一事。不过皇帝所批的确实是「召致廷尉」,这样上书岂不是说皇帝无知、乱判?

石显等人抓到机会说不让萧望之蹲一下大狱,是不会服气的,假使这样还不惩治的话,无法警告也有想法的人。深知他可杀不可辱脾气的石显等人,假使下狱必定自杀,只要皇帝一点头,就可以好好折辱他一顿。此时元帝也想到此,认为师傅太过刚直怕会出事。石显说人命至重,不会制此的。何况他并非重罪,只要告之可以减罪,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元帝又一次点头答应。降罪诏书再次下达,这一次可就不同了。一大批军警包围他的府邸,这让全家惊慌失措。第一个反应果然就是自杀,死死拦住的妻子说这一定不是皇上的意思,犹豫不决下去问他的弟子朱云。真的是有什么师傅便有什么弟子,崇尚气节的朱云就说:「师傅就该自杀。」萧望之只说我已年迈,不可茍求活命,被人羞辱,随即引鸠自杀。

贾谊,洛阳人,世称贾生。初任太中大夫时就为文帝出策。文帝元年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第二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这回文帝采纳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更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鉴于他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因为嫉妒,进言诽谤『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因此逐渐疏远,不再采纳意见。

两年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远。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周勃遭到逮捕下狱时,他上疏《阶级》,建议以礼对待大臣。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人。他生病不能走动时,秦国命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时,秦王增发重兵支持,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等到他病愈后,秦王想要让白起带兵围攻邯郸,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听到他这么说的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果然如他所说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打,使得秦军伤亡惨重。他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不料这句话竟然传进秦昭襄王处,顿时大怒,强令他出兵,他又称病重,虽然范雎也去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并未立即启程。三个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迁怒于他,命即刻动身不得逗留。不得已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认为他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他自刎。

他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一会儿,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晁错,颍川人。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他为名联兵反叛,就是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知道消息就和他商量出兵事宜。建议景帝御驾亲征,由自己留守京城。

这时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他曾任吴国丞相,景帝就询问有什么办法。他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请求景帝屏退旁人才献策:「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杀他,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兵不血刃消除叛乱。」默然很久的景帝决定牺牲晁错换取诸侯退兵。当下封他为太常,秘密出使吴国。

在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他满门抄斩。在景帝批准这道奏章时,他仍毫不知情。随后派中尉到他家中,下诏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车向他宣读诏书,当场腰斩穿着朝服的晁错。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夫差继位后打败越国,使越王勾践投降,他认为应该一举消灭越国,无奈夫差听信伯嚭所说,不接纳『联齐灭越』的主张,更派他出使齐国。于是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后,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诬告他有谋反之心。

夫差于是下令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能够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曹操知道后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大理寺卿钟繇奉命责问,下令逮捕入狱。即使侍中桓阶、和洽为他辩解都遭到驳回。桓阶更再次请求查清事实,曹操作《与和洽辩毛谤毁令》:「玠为尚书仆射,以崔琰诛死,内颇不悦,后坐议黥面刑,太祖怒,收付狱,和洽救玠遂免,废于家。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覆为崔琰觖望。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意思就是:「告发他的人说,他不仅诽谤我,还为崔琰感到怨愤。这就是抛弃君臣的恩义,为遭到处死的故友感到怨愤,对这些行为,不可容忍。」

和洽进谏:「假如事实确实如告发的人所说,那么他的确是罪过深重,天地难容。我也不敢强辞夺理地为他辩护,破坏臣下对君王绝对服从的铁律。但以他多年受到您的宠爱和信任,为人刚直、忠诚、公正,被很多人忌惮,对此您也很清楚的,照理说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当然人的思想难保不会发生变化,应该予以进行审查,对告发者和他两方面都进行核实。当今大王圣恩,不忍将此案交到司法部门,会使得是非曲直的界限不明。」

曹操说:「所以不追究,只是要使他和告发的人都得以保全罢了。」和洽又说:「他如确实有诽谤主上的言论,应该斩首示众;如果没有,告发的人就是诬陷大臣,混淆主上的视听。不加审查,会令我感到不安。」最后曹操想到他以前的功绩,还是没有追究,从大牢被释放出来后,遭到罢黜所有官职,没多久就在家中抑郁去世。

邺城传来张辽上报的消息:破虏将军李典病逝。众人想起他爱好学问,注重儒雅,从来不和别的将领争抢功劳。尊敬贤士大夫,恐怕有礼节不周的地方,军营的官兵都认为他是长者的风范。他的逝世也让曹操颇感伤怀,下令让他的儿子李祯继承都亭侯爵位。

七月,南单于呼厨泉到魏朝见,魏王借机把他留在邺城,派右贤王去卑居平阳监理事务。为什么来朝见,却被软禁呢?当初南匈奴长期居住在塞内,和编入户籍的平民大致相同,享有不交纳贡赋的特权。议论的人担心他们户口迅速增加,难以控制,应该加以预防。留在邺城的单于每年所享受的绵、绢、钱、粮待遇,与列侯相同,子孙可以世代传袭封号。再此同时把单于的部属分为五部,各设立一个贵族为统帅,选派汉人作司马监督他们。左部在祁县有众万余落,南部居蒲子县三千余落,北部居新兴县四千余落,中部居大陵县有六千余落。这样做等于是分化匈奴内部势力,让他们没有统一力量的可能。

邺城内,最受曹操宠爱的曹植写给他的好朋友、也是大才子,也是支持他登上太子之位的杨修《与杨德祖书》:

「曹植敬白:德祖兄,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在汉南首屈一指,陈琳在河朔独占鳌头,徐干在青土名列前茅,刘桢在海边最是出色,应玚在此地发迹,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我们大王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再写出绝妙的文章,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徐干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能达到和司马相如一样的风格,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了。我从前写文章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言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不会听错音律,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不感叹,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的著述,不能没有一点毛病。我也喜欢被人指点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从前丁廙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就推辞了。他对我说:你担心什么呢,文章的好坏,我一个人承担,后世的人谁知道给我润色的人是哪个?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