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才能控制人生 > 第七章 做自己情绪的主宰(第3页)

第七章 做自己情绪的主宰(第3页)

简单地说,焦虑是一切负面情绪汇合所产生的恐惧情绪。

这就是焦虑。

心理学家说,焦虑是因为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的状态,精神过敏,高度紧张,严重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程度。

剥开焦虑情绪的“洋葱皮”

焦虑情绪和洋葱头的皮一样,是有不同层次的。同时,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像是不论哪一层洋葱皮都可以让你泪流满面一样,不论是哪种程度的焦虑,都会对你的幸福造成影响,让你很不爽。

焦虑心情:焦虑可视为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怖。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客观表现有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和腰背酸疼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做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另一种客观表现是植物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泄,腹胀,尿急尿频,易昏倒等。

通常要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

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有三种焦虑发作形式:

(1)濒死感:发作时胸闷,气不够用,心中难受,有快断气之恐惧,有人会在急诊室大呼:“医生,快拿氧气来!”但决不会因此死人。

(2)惊恐发作:莫明其妙地出现恐惧感,如怕黑暗、怕带毛的动物、怕锋利的刀剪、怕床下有小偷……甚至素来胆大的人也会有恐惧,但指不出害怕的对象。

(3)精神崩溃感:此时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有精神失控感,担心自己会“疯”而恐惧焦虑,但这决不会是精神病发作。以上三种发作形式均短暂,只历时数小时,焦虑缓解后,一切如常,风平浪静。

焦虑的成因

人们为什么面临如此众多的焦虑,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的心理及认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

(1)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面均追求完美化。稍不如意,就十分遗憾,心烦意乱,长吁短叹,老担心出问题,惶惶不可终日。须知,世间只有相对完美,决无绝对完美,世界及个体就是在不断纠正不足,追求真善美中前进。应该“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决不作追名逐利的奴隶,为自己设置精神枷锁过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紧。

(2)没有迎接人生苦难的思想准备,总希望一帆风顺,平安一世。其实不然,正如宇宙的自然规律一样,人生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绝无世外桃源。人一降临人间,就会面临生老病死,苦的磨难。没有迎接苦难思想准备的人,当一遇矛盾,就会惊惶失措,怨天尤人,大有活不下去之感。“看破红尘”的出世超人。这些人都是不深知矛盾和善于适应困境的人。

(3)意外的天灾人祸。会引起紧张、焦虑,随着人的失落感,或绝望感、甚至认为一切都完了,等待破产、毁灭或死亡。假如碰到意外不幸时,建议你正视现实,不低头,不信邪,昂起头,挣扎着前进,灾难是会有尽头的,忍耐下去,一定会走出暂时的困境。有时往往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绝处逢生”的局面。有时乍看起来是件祸事,他且说不定又是一件好事。人生就是这样包含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好与坏,幸福与不幸的辩证关系。

(4)神经质人格:这类人的心理素质不佳,对任何刺激均敏感,一触即发,对刺激做出不相应的过强反应。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御本能过强。甚至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他们眼中的世界,无处不是陷阱,无处不充满危险。整日提心吊胆,脸红筋胀、疑神疑鬼,如此心态,怎么不焦虑。

不要让小忧虑“长大”

曾经听过这么一则故事: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棵树在当地很有名,因为这棵树长得很高、很壮,又有三百年的历史,所以当地原住民都视它为最佳守护神。

这棵树陪着当地人历经了无数次的大灾难,包括地震、闪电及暴风雨。虽然每逢大灾难,人类死伤无数,但是这棵巨树都安然地度过了考验。最近却传出了老树已死的传闻,终结老树的不是狂风暴雨或天然灾难,而只是小小的白蚁。因为老树的根基被白蚁蛀蚀,所以现在的老树只是空架子,再也冒不出新芽来了。

没错,人生最可怕的并不是什么大灾难,反倒是一些日积月累的小麻烦。如果当初当地的居民早一点儿发现白蚁的话或许只要花几瓶杀虫剂的钱,就可以挽救这大树的生命。但是就因为发现得太晚了。

同样的,人生也是如此。有小烦恼时没有觉察,或是不想去解决它,那么这个小忧虑很可能会演变成大忧虑,让你身心俱疲,甚至还可能会赔上美好的家庭、事业。所以谈到克服忧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开始忧虑时,立刻采取行动去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样做的益处。一个人对搭飞机有很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一直持续了很久才得到改善。他说,如果他能早一点儿将问题拿出来和他人分享,也许就会早一点儿发现,原来和他一样害怕搭飞机的人竟然有这么多!透过和他们分享搭飞机的恐惧经验,还可以一起讨论出许多化解恐惧的方法,提早这样做的话,也许就不用多恐惧那么多年了。

所以说,要化解心中的忧虑,就是一有忧虑马上采取行动找人谈谈。这么做不但可以找到抒发的管道,更有可能在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果我们能实时歼灭我们心中的小白蚁,才能真正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要化解心中的忧虑,就是一有忧虑就要找到化解他的办法,来立刻歼灭心中的小白蚁。

向焦虑挥手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也不该,那也不该。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要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君子坦****,小人常戚戚”,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松。如果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另外还可以运用视觉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岸边,波涛阵阵,鱼儿不断跃出水面,海鸥在天空飞翔,你光着脚丫,走在凉丝丝的海滩上,海风轻轻地拂着你的面颊……

(4)药物治疗。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时,还可以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恢复。如果患了比较严重的焦虑症,则应向心理学专家或有关医生进行咨询,弄清病因、病理机制,然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消除引起焦虑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关的因素,解除对焦虑发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精神负担。

“忧虑不在有无,而在于忧虑是否合理”;如果“所忧在道”,那就可预测吉凶祸福,从而减少使人犯错的机会。这个观点,也是现代心理学所主张的。人不能无焦虑,但焦虑需要适中,过之与不及都会产生病态心理。合理的焦虑,可促使人提高警觉,努力去解决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