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静水深流的解释 > 与哲学连成一体访教授(第2页)

与哲学连成一体访教授(第2页)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传统哲学,并把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换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传统哲学在对世界终极存在的探究中使存在成为脱离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关注人的存在,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给予深切关怀。为此,马克思把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换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并使哲学从关注宇宙本体转向关注人的生存本体,从重在“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重在“改造世界何以可能”。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便终结了传统哲学,开创了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人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即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同时,实践是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通过实践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因此,实践既是人的生存的本体,又是人类世界的本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使本体论从“天上”来到“人间”,把本体论与人间的苦难和幸福结合起来了,从而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使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的证明。

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须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必须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实践观为基础去探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在杨耕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批判的世界观”的不同表述。

马克思“死而不亡”

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见物不见人”。听到这个观点,杨耕笑了笑说,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而且是一种无端的“傲慢与偏见”。为了说明问题,杨耕简要回顾了马克思的思想进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或者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要消除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并压迫他的力量这一现象,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又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重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毕生关注的就是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

“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一个刚刚中学毕业、年仅17岁的青年,似乎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实际上是为一种新的思想竖起了凯旋门。这是一个崇高的选择。这个选择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马克思的一生。实现人类解放让马克思一生魂牵梦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中,我看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透视出一种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深切的关注之情,领悟到一种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强烈的使命意识,体会到一种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这是‘见物不见人’吗?”杨耕反问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经150年。据此,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对此观点,杨耕说,“这是一种理解的肤浅和理论的近视。”在杨耕看来,不能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否过时,是否具有真理性。“新”未必就是真的,“老”未必就是假。阿基米德原理创立的时间尽管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怎样发达也不能违背这个原理。如果违背了这一原理,无论造出的船多么“现代”,也必沉无疑。

正是由于深刻地把握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正是由于所关注和解答的问题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内在的当代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每当世界出现重大社会问题时,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杨耕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马克思,比生前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死而不亡’,马克思‘死而不亡’。”

我注意到,杨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范式在学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理论前沿》发表署名文章评论道:杨耕的解读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可杨耕自己却说,这个评价过高,他实在不敢当。

哲学人生

在与杨耕的接触与交谈中,我感到,哲学并不神秘,离人并不遥远,相反,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如此。人们当然不是按照哲学生活,但生活中的确处处有哲学,好与坏、福与祸、理与欲、成与败、荣与辱、生与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哲学家看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眼界。正是这种独到的眼界,使哲学家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对立中看到同一,从同一中看到对立,从肯定中看到否定……哲学总是以反思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和超越的情怀理解生活、把握人生。”

作为一位哲学教授,杨耕是何看待人生的呢?

涉及个人生活的观点往往被看作是轻松的话题,但在杨耕看来,这个问题不但不轻松,相反,还有些沉重。

“人的一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点可能是共同的,即人的一生可以‘过五关斩六将’,也可能‘走麦城’。借用莎士比亚的话,那就是‘光荣的路是狭窄的’。”在杨耕看来,“过关斩将”固然可喜,但“走麦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正确地对待它。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到“荣辱不惊、波澜不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修养,而要达到这种修养,需要学哲学和一定的经历。只有哲学才能真正“看破红尘”“看透人生”,而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当然,这里有一个矛盾,这就是,当你具有一定的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经验时,你可能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了,属于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你年轻而拥有充分的时间时,你往往没有经历,缺乏经验,所以,越年轻越容易犯错误。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宽宏大量’的话:允许犯错误。实际上,不管你允许不允许,是人总要犯错误。问题只是在于,我们不要犯同一个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错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犯所有的错误。”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无法凭借努力而改变现状的例子比比皆是。假如生活对自己不公,哲学教授会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杨耕的回答是,相信时间,学会忍耐。“做人必须学会忍耐,有时甚至要忍受你不能忍受的东西,但忍耐是一个人获得精神平衡的基础。”一位朋友向杨耕解释何为“高人”:“痛到肠断忍得住,屈到愤极受得起。”杨耕说他自己不是“高人”而是凡人,但他非常喜欢并践行着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所谓“人言可谓”者。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和评价呢?杨耕的回答是,“我不太在乎别人对我的议论、评价。如果别人说的的确是我的缺点,我努力改正就是了;如果别人说的不是我的缺点甚至是‘恶毒攻击’时,我也不在乎,因为这不是我的过错。”杨耕非常喜欢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套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我就是我”。“所以,当我被别人误解时,一般不去解释,因为对明白人,你不解释他也明白;而对不明白的人,你越解释他越不明白。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会落定,而‘公道自在人心’。”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学会走路,就要经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杨耕认为这句话很朴实,但很深刻,充满着辩证法。“就我而言,友情与亲情、委屈与磨难,都是一笔财富,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没有友情与亲情,我不可能成长;没有误解与责难,我不可能成熟。我非常喜欢国外一句箴言,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善于把别人扔向他的砖头砌成他的事业的基础。”

看过英国电影《红菱艳》的人都会记得片中那双神奇的红舞鞋,一个舞蹈演员一旦穿上这双红舞鞋,就永远无法停下自己的舞步。杨耕说,从他踏上哲学这个思想舞台的那一刻起,他就穿上了这样一双“红舞鞋”,哲学使他不停思索、寝食难安。的确,哲学已经融入杨耕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生命活动之中,构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正是哲学,使我‘看破红尘’‘看透人生’‘波澜不惊’‘荣辱不惊’。哲学适合我,我也适合哲学。我与哲学已连成一体,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杨耕以这样的话结束了采访。

其实,生活中的杨耕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京师出版集团这几年来持续快速的发展有目共睹,引起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杨耕本人也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经营者,2008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可是,杨耕总不愿意谈工作,总是说这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据记者所知,自担任北师大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北师大出版集团总经理7年来,杨耕从未就工作问题接受过媒体采访。但明眼人总是能感觉到,在他的管理中,处处体现了哲学的力量。事实上,繁重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外,依然保持学术研究成果不辍,除了惊人的毅力,一位哲学学者处理“矛盾问题”的功力也尽在于此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