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圖」原作「國」,據《尚書·盤庚上》及《大學衍義補》所引謝氏語改。
[10]「汝」下,《尚書注疏》卷十四有「丕遠」二字。
[11]「遺」,當從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下作「黎」。按《尚書注疏》卷十《泰誓中》作「播棄犁老」,謝氏引文誤倒。又「犁」通「黎」。
[12]「格人」下,《尚書注疏》卷九《西伯戡黎》原有「元龜」二字,謝氏漏引。
[13]「在位」一句,未見於《尚書注疏》卷十九《文侯之命》,「俊在厥服」上原文作「即我御事,罔或耆夀」。
[14]「止」,蘇轍《詩集傳》卷十八作「也」。
[15]「者」,《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一《鄭箋》作「抑抑然」。
[16]「蘇氏曰」云云,未見於蘇轍《詩集傳》,而見於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七,故當作「呂氏曰」。
[17]「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19]「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20]「履」原作「禮」,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21]「索」原作「素」,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22]「武」上原有「乃」字,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刪。
[23]「匪我言耄」見於《板》,當是「亦聿既耄」之誤。
[24]「葉」原作「華」,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下改。
[25]「易」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七有「蓋曉然」三字。
[26]「用」上,《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二有「式」字。
[27]「備」,《國語·周語上》作「知」。
[28]「皆」原作「能」,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九改。
[29]「承」原作「成」,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九改。
[30]「左傳」原作「右」,據嚴粲《詩緝》卷三十引曹氏語并參《左傅·莊公二十五年》文改。
[31]「禜」,嚴粲《詩緝》卷三十引曹氏語及《禮記·祭法》原文均作「宗」,然《禮記》鄭玄注讀「宗」為「禜」,是此處引文所本。
[32]「尊」原作「親」,據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五改。
[33]「樞」原作「相」,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34]「李氏曰」當作「蘇氏曰」,下文所引實係蘇轍《詩集傳》卷十八之文,其下尚有「則寧使我遯去以避賢者,無以我故苦此庶民也」。
[35]「蘇氏曰」當作「李氏曰」,引文見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四。
[36]「賤淺」原作「淺賤」,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37]「所」字原無,據《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三補。
[38]「一」原作「二」,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俱見本詩第五章。
[39]「本」原作「宋」,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40]「茲」原作「養」,據本詩首章詩句及《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41]「占」上原有「云」字,據《朱子語類》卷八十一刪。
[42]「寬之強」,劉瑾《詩傳通釋》所引謝氏說作「強之寬」。「仁者之勇」,劉瑾引作「仁之勇」。
[43]「列」原作「别」,據上下文意改。
[44]「壁」原作「璧」,據朱熹《詩集傳》卷十八改。
[45]「少」原作「步」,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一所引曹氏說改。
[46]「甸」原作「佃」,據《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