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HaroldKiheOxfordHandbookofPhilosophyofSoce,OxfordUyPress,2012。
作为一本综合性手册,该书以论文集的形式,描绘了驱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正如“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本手册旨在将自然主义倾向涉入当前社会研究的争论之中,从而实现促进科学哲学发展的目的”[17]。全书通过26篇论文、5个主题,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部分“机制、解释和因果关系”,考察了当前研究中关于微观基础的争论,主要涉及因果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机制、过程追踪以及复杂性等内容;第二部分以“证据”为题,主要讨论了与证据相关的问题,其中包括:以迪昂原则评估理论相位的多种方式、贝叶斯统计的使用、随机控制检测、计算模型的作用等。所有这些对于“证据”问题求解的新模式,其目的就在于:试图改变只有通过纯粹逻辑的一致性才能获致证据基础的传统观点;第三部分以“规范、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为主题,通过方法论个体主义、行为规律性、进化纲领和生物种族概念相关的人类智力等内容的一系列讨论,阐述了哲学与科学是如何相关的,同时也论证了一种知识生产的非客观立场;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知识社会学”和“规范关系”,其中包括女性比较政治学、政治哲学以及科学标准所包含的社会学要素等论题。概言之,“本手册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和导向”[18],为社会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如何从单纯的实证主义概念过渡到后实证主义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阐述。
19。JulieZahle,FinhinkingtheIndividualism-HolismDebate:EssaysinthePhilosophyofSogerPress,2014。
这本论文集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为中心,汇集了近年来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和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二者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所在。以往此类研究都是在具体问题的背景下,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的分歧进行描述。与之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将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争论进行分类整理和集中讨论,并对二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化理解,并为对此核心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这本论文集汇总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新思想,这对于解决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0。MarkRisjord,PhilosophyofSoporaryIntre,2014。
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集中于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与认识论等领域。本书通过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实例与相关问题的哲学论证,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阐述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重要哲学论题。作者从“规范性”、“自然主义”、“还原论”三个富有争议性且较为宽泛的论题入手,展现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与发展的概观性图景:(1)“规范性”。在此论题中,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规范、价值与规则等问题。一是,社会科学家在社会政策的争论中,如何为其研究成果给予客观性的辩护;二是,在价值作用问题的求解中,如何定义价值与事实;三是,社会科学理论通常借助规范、价值等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或社会事件,根据这一普遍共识,如何为规范的起源与功能提供理论上的说明。(2)“自然主义”。该论题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其一,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作者从形而上学的视角,强调了人类作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并无本质区别,其行动能够被同样的机制和原因所解释。其二,认识论的自然主义。该论题重申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与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这一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将因果性问题置于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下,指出因果概念的分析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3)“还原论”。通过借助还原论,作者首先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指出,社会科学中的还原解释,主要是借助于理性选择理论与生物进化论,以个体之属性及行动来获得社会现象的解释。总之,本书可作为了解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般性读物。
21。RichardS。Rudner,PhilosophyofSotic。,1966。
该书已多次再版,有中译本——[美]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曲跃厚,林金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本书围绕两个重点展开论述:一是社会理论逻辑和推理问题;二是说明社会理论研究与其难题的相互关系。据此,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分了几种理论表述的类型,包括理论、模型、概念图式、分类系统、类型论等;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伴随这些理论表述的应用而出现的问题,讨论了诸如“社会科学不能像非社会科学那样运用其理论表述”的各种指责,研究了观念化的系统运用,以及社会科学中出现的种种解释性论证和预测性论证,另外还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社会研究的客观性所涉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察。总之,作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社会科学哲学“所研究的既不是那些最一般的问题,也不是那些最具体的问题,而是社会科学中理论结构的逻辑以及社会科学理论的证明的逻辑问题,亦即方法论的问题”[19]。
22。a,ImmaeiheSoces:ReportoftheGulbenkianissiouringoftheSofordUyPress,1996。
该书有中译本——[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本书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科学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考察。为此,在本书中,作者倡导社会科学的演变史是一个学科间分化与整合的历史,开放社会科学的实质在于消除学科壁垒,推进学科间的有效重组。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概述了社会科学各学科建构的历史过程,系统阐述了学科间的界限及相互分离;第二部分对区分社会科学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揭示了学科专业化和结构化所带来的弊端;第三部分重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即一种全球的、全文化的、开放式的互动实践。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文化的共享。该书所提倡的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指向,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极富前瞻性。
23。MaxWeber,GesammelteAufs?tzezurWisseübingen,1982。
该书已多次再版,中译本主要有三个版本——[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秋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韦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关于方法论方面的学说尤其重要。本书由选自《科学论文集》的三篇文章“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是其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1)作者认为社会科学以文化事件(即包含了意义和价值的事件或行动)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科学和历史学做了区分,认为社会学的意图在于对社会活动的诠释性理解,即对其过程及结果的因果性解释。(2)作者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强调理解和解释。理解是关注行动者的主观心智,对行动者行动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解释是对行动的因果性解释,因果解释不是一种决定论的解释,而是基于理解的解释。(3)作者对于价值问题的关注,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是价值问题中的核心概念。价值关联,即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与经验材料发生关联的过程,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使我们处于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联之中,也是接近实在的可靠途径;价值中立,即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牵涉个人的主观意向,难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社会科学研究要达到客观性,需在研究过程中摒弃价值判断,力求做到价值中立。
24。Ottoh,FoundationsoftheSo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4。
该书有中译本——[奥]奥托·纽拉特:《社会科学基础》,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维也纳学派创始人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该书作者主张以物理学为基础,应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方法,通过对科学知识语言结构的分析,将“物理的”和“心理的”、身体的和心灵的东西统一起来,进而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最终实现其统一科学的设想。基于此思想,该书主要围绕术语学和社会科学展开讨论。作者将有关人类社会的各学科统称为社会科学,并结合术语学例证,对具体社会科学中的用语进行语言分析,以阐明其认为复杂精巧的物理主义言语方式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结论。随后,作者进一步加深其物理主义的色彩,通过讨论集体性纲领、确证和支持假设等主题,论述社会学中的科学步骤。最后,作者阐释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现存的困难,并指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即使不能使用科学理论做出预测,经验主义的材料仍然能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行动所依赖的资源。总之,该书从自然主义、整体论和实用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会科学术语进行语言分析,将社会科学还原成可以为物理语言所描述,并受益于科学方法和经验材料的知识,从而使其融入人类社会科学的“大厦”中。
&erWinch,TheIdeaofASodItsRelationtoPhile,1990。
该书有中译本——[英]彼得·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第二版)》,张庆熊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旨在批判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念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推广,温奇将这两个批判形象地类比为“两条战线”,并指出“为了澄清哲学的本性和社会科学的本性,这两条看上去不同的战线事实上并非完全不同。因为,任何有价值的社会研究在本质上必须是哲学的,任何有价值的哲学必定关心人类社会的本性”[20]。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作者首先批判了哲学的“小工”观念,从而提炼出自己的哲学观,即哲学研究的概念问题,因为概念影响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由此,作者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而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遵守规则、生活形式等理论,指出二者在性质、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主张社会科学应该努力实现对于有意义行为的“诠释性理解”,而非因果说明和预测。此外,作者也反思和批判了以穆勒、迪尔凯姆和帕累托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理论,提出通过对社会生活形式的考察,来理解语言、规则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总之,本书通过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理论和诠释学相结合的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融合英美分析传统和欧陆诠释学传统的后实证主义路径。
该书有中译本——[英]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张茂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是“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中的一部,立足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力图反映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作者基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Said)的担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被繁杂的细节淹没的危险,甚至有可能会在某次社会潮流中沦为一种职业人士或是某种摆设。”[21]通过厘清现代社会科学的谱系,即实证主义、阐释学、马克思主义、建构论及后现代主义,来寻找这一问题的可能答案。“社会科学当前的研究视角是与社会科学的公众角色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究竟是专业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争辩,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22]作者认为,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和社会学应该超越实证主义争辩,因为社会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当前社会科学的危机不再是方法论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实证主义批判,而是社会科学未能协调好专业文化与文化公众使命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回答科学的社会制度和专家如何生产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核心争辩之一就是建构论—实在论争辩,建构论认为科学并不独立于其研究的对象之外,而是建构了其研究对象;实在论则强调现实的外在性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存在的客观性。作者提出建构论和实在论共同坚持批判的社会科学,二者有很多相同点,“并预示着社会科学哲学的未来方向将会走向和谐”[23]。
27。JamesBohman,NewPhilosophyofSoce,MITPress,1993。
该书有中译本——[美]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李霞,肖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是“社会理论译丛”中的一本。该译丛旨在“译介国外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理论进展”,“从纵深上不断开拓我们的思想视野,增强我们的社会想象力和理论反思能力,以利于各门社会科学的长足进步”[24]。作者认为,社会现象中充斥着非决定性和开放性结局,“而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已经‘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概念’,新的、更复杂的说明形式已经出现于社会理论中”[25],同时,自然科学说明与人文科学解释的相互混合是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詹姆斯·博曼既反对实证主义,又反对对解释和意义的极端推崇,试图以综合的方式来发展“这种不可化约的方法论的复杂性”[26]传统。据此,该书提出并讨论了:社会行动说明相关的因果性问题、源于拒斥确定性和一般性方法论的多种说明模式、社会科学中诸多非决定性的来源(即解释的问题)、宏观社会学中的说明问题、任何有效的说明模式都适用于批判的社会科学等内容。通过对社会科学真实案例的分析,从包含因果性、规则、解释、整体论和社会批判等具体视角的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对非决定性的不同形式和情况进行了鉴别,并提出“摒弃在哲学领域已经具有典型性的理想化模型,代之以将科学理解为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活动”这种综合处理社会科学哲学主要问题的方式,得出“社会科学最好是被理解为理解当前和形塑有限未来的实用主义和历史性的工具”[27]的观点。
该书有中译本——[英]马丁·霍利斯:《社会科学哲学》,胡映群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作者认为,社会科学“关注社会世界及其如何运行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内部者或行动者的故事,即说明社会生活的意义;另一个是社会外部者或旁观者的故事,即说明社会行为和社会事件的原因”[28]。这本质上是自然主义和诠释学的版本。当然,自然主义并不只处理物质的条件和行为,而诠释学也不只处理行动和观念结构。自然主义认为,由于行动的理由也是行动的原因,所以理性的重新构建是一种解释过程,而这种过程在原则上类似于自然中任何其他的因果次序过程;相反,诠释学则认为,由于分析规则、规范和角色所需要的分析风格,使得我们不能将社会与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视为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一门处理意义和理由的社会科学,是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这二者之间的争论涉及客观性问题、价值中立问题及事实—价值二分等。事实上,“知识、力量和德行是以一种不可溶解的方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29],一方面,科学家有责任在科学研究中摒除价值判断,这在社会科学中同样为真;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不判断某些行动者所持有的道德信念的真假,而希望从内部了解社会生活。因此,事实—价值二分,不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难实现,而且也无益于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推进。
29。Dale,Uaa:Case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oiversityPress,1989。
该书有中译本——[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长期致力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并对中国当今的发展兴趣浓厚。作为一名研究社会科学的哲学家,作者旨在通过社会科学实践的背景,探寻“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什么?如何将理论模型应用于社会科学中?社会科学中经验推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定量分析在社会科学中又起到什么作用?等传统科学哲学问题”[30]。因为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学术背景,以及对“评估理性选择模型对社会解释的效力及范围”[31]的兴趣,作者选择了中国农业变迁作为主题,以检验“理性选择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社会解释的一般模型。该书主要选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市场交易的等级体系、传统中国农业的停滞与发展等主题,围绕中国农业和农民,深入探讨了有关小农行为动机的斯科特—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理论与“巨区”理论、中国经济史上的技术停滞与突破的科技论与分配论等问题。近年来,社会科学哲学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如此朝向社会实践,特别是结合中国农业社会这一具体国情的著作却很鲜有,这也正是本书的特点所在。
该书有中译本——[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现实”是一种独立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之外的现象的性质,“知识”是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32]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知识社会学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知识社会学必须关注社会中所有被称为“知识”的事物,不论这些“知识”是否具有按照各种标准所判定的正当性或不正当性。因为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在社会情境中得到发展、传递和维持的。因此,知识社会学必须去理解这些过程,关注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的分析。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谢勒认为,“理念因素”与“真实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调节性的,真实因素调控着特定理念因素得以在历史中出现的状况,但却不会影响后者的实质内容。因此,一方面,社会确实具有客观的事实性;另一方面,社会是在活动所能表述的主观意义中建立起来的。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正是社会所具有的双重特征,使得它的“现实是自成一体的”。[33]这就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观意义如何可能成为客观的事实性。这种洞察社会建构方式的路径,是自然主义和诠释学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31。StephenP。Turner,PaulA。Roth(eds。),PhilosophyoftheSoces,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3。
该书有中译本——[美]斯蒂芬·特纳,保罗·罗思编:《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隶属于“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是以考察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基本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全书通过13章内容,梳理了当代社会科学的历史、研究纲领与问题,对当代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合理性,以及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详尽而严谨的讨论。作为一本指导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该书呈现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从结构上看,每章首先回顾具体问题的历史,随之呈现当前对该问题争论的焦点,最后提出该问题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和解决方案;从内容上看,该书不仅回顾了社会科学的科学特征问题的起源以及该领域所经历的变革,更重点关注了英美分析哲学的思潮,并以此视角,探究当代科学哲学中具有前沿性的热点话题,包括后现代主义、科学研究、女性主义哲学、社会生活的进化解释、理性选择理论、实践理论以及因果模型等。可以说,该书是对当今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活跃且越来越重要的基础问题和争论的极佳指导,其严密的结构编排使得书中讨论的话题清晰易读,并将争论进一步向前推进。
该书有中译本——[英]派翠克·贝尔特:《社会科学哲学:迈向实用主义》,何昭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社会科学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路径存在着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对立。因此,作者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提出社会科学哲学这门学科的新途径,即一种受惠于美国实用主义的新途径。第二是对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途径进行深入地评估。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与社会科学哲学相关的基本观念,还聚焦观念背后的作者及思想学派,并概述了社会科学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如社会学和历史学。在书中,作者对迪尔凯姆的科学理性主义、韦伯的诠释学理论、波普尔的否证主义以及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立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作者立足于实用主义立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在最后,作者详述了一条改良社会科学的道路,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摆脱自然主义的影响,并以自我指涉的知识习得为目标的可能性。
33。ElginF。Hunt,Davidder,SotrodutotheStudyofSe,2005。
该书有中译本——[美]亨特,柯兰德:《社会科学导论(第12版)》,康敏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作者认为,社会生活是探讨人类团体生活所有层面的一种知识领域,其最关心的是决定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文化要素,因而社会科学历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科目。该书最初由芝加哥大学九位教授编纂而成,对社会科学中人与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制度、政治组织与社会问题、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制度等主题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形成了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自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该书广受好评,是通识教育的典范。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具体学科的发展,该书已经多次更新再版,但基本保持了其一贯的系统性。特别是,作者提炼了一种明确的观点,即常识的视角就是社会科学的视角。
34。StephenP。Turner,Explaiive,Wiley,2010
该书有中译本——[美]特纳:《解释规范》,贺敏年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该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译丛中的一部。作者认为,“所谓规范性,即是关于某种非自然的、非经验的,被描述为必然的、内在的事物的统称,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为实际情况提供解释和说明”[34]。规范性问题的一个核心是,规范论与社会科学之间所构成的鲜明的竞争关系:一方面,规范事实无法通过非规范性概念来进行化约和消除;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解释诸如交流和行为这样的经验事实,这就引起了各种围绕“是”与“应当”的二元性和循环性问题。[35]从而产生了从实际效能中分离出规范的问题、非规范状态与规范状态之间的转换问题、关于脱离人们的信念的规范性问题,以及非充分决定性与优选描述问题等。规范性问题牵涉很多其他哲学问题,其中一个特别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存在什么样的关于规范的社会科学或关于规范的科学说明,它们何以是不充分的”[36],作者集中研究这种不充分性,不断消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固有的、本质主义的区分,并将社会科学研究的行动、理由和原因指向,与规则、合理性的说明指向兼容起来,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实践。
该书有中译本——[荷]库珀斯:《一般科学哲学:焦点主题》,郭贵春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该书是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持编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中的一部,着重探讨了“社会科学中实验的功能”、“还原、整合与科学统一”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等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相关的主题。首先,对实验作用的分析,来自方法论的一个挑战是,“在社会现象的领域,‘实验’自身的可能性问题”[37]。与传统社会科学对待实验的谨慎态度不同,作者强调了实验作为一个共同的基础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实验的概念不应被预先设计的、人为干预的物质特性所局限,这代表了社会科学中实验概念从传统到扩大的一个过渡,肯定了实验所具有的提高社会科学预测能力的优势。其次,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分层统一性,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还是奥肯的系统统一性,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统一性;亦或是控制论或一般系统论,都是以不同方式对科学统一的尝试性探索。然而,对统一性的追求通常会实现整合而非真正的统一,运用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认识的局限,并构成我们推进研究技术和理论的认识论保证,另外,它所提供的在学科交叉和转化过程中的动力,也为科学整合中进一步的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38]最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涉及为什么要划界、如何划界以及知识诸领域的特征等。事实上,存在着两条划界线,一条介于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一条介于可靠的知识与虚幻的知识之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恰当的探究、推理准则和证据也存在于科学之外,决定何时以正确的方式获取知识一般属于认识论的任务,因此,“知识与虚假之间的基本的认识论划分比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要更为重要”[39]。这几个问题充分说明了,针对与社会科学哲学相关的几个核心问题,该书在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下,给出了全新的回答,开辟了一条跨学科、多元化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手册还包括《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哲学》《信息哲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以及《人类学与社会学哲学》等。这是迄今为止门类规格最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新世纪以来科学哲学研究的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
36。StephenP。Turner,MarkJ。Risjord,PhilosophyyandSociology,Elsevier,2006。
二、中文图书
目前我们收集到的以社会科学哲学为题或与之相关的中文图书有10部,介绍如下。
1。陶远华:《理智的困惑:当代社会科学的哲学困境及其认识论研究》,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当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时,在社会科学领域却仍然止步不前。在人类认识社会的进程如此艰难的局面下,本书以社会科学研究为对象,探索这一领域中种种具有哲学意义的认识论难题,以及人们所做出的种种尝试。本书根据“认识过程本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理论前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论述社会作为认识客体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与认识过程相联系的特征。首先确定社会客体的感性形式,然后对“社会现象”这一概念进行界说,最后论述社会客体的特殊属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认识论难题。第二部分,论述社会认识主体的特征。通过强调社会认识主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进程,及其基本意识结构、价值结构和比拟特征,从而对社会认识主体做类型研究。第三部分,对社会认识过程做动态考察:首先,提出社会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并对由此所决定的认识论困难做出基本分析;其次,对在社会认识过程中主体把握客体的三种特殊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具体描述社会认识领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逻辑进程。
2。欧阳康主编:《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远传:《社会本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体论的研究不仅适用于自然,也适用于社会和人类。把社会的本体论研究凸显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分支,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为此,该书从清理社会本体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出发,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思路和整体性研究方法,主张从解释学的角度对社会历史进行本体论的诠释。作者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力梳理历史上的社会本体论思想,将其分为英雄史观、神学本体论、自然主义本体论、精神本体论、人本史观等主要形式,并分别加以具体的论述和分析,评析其成就与缺失,在此基础上发掘和阐发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将其定位于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下篇则从横向各方面进一步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分别论述了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活动的关系系统,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性存在,社会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方式,社会规律及社会人的活动规律等,其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见解,推进了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的研究。
4。欧阳康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