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 导论(第1页)

导论(第1页)

导论

20世纪前半期,社会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oce)处于实证主义研究框架之下,其基本主旨与目标定位就是要将反思自然科学时所取得的成功方法和观念,引入社会科学相同问题域当中,而且“统一科学”的这一主张跟“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契合在了一起”,用以提升社会科学学科的“科学地位”。[1]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科学哲学处在自然科学哲学的遮蔽之下,研究相对沉寂。然而,1962年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成为科学哲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转折点,其巨大贡献在于“把科学信念中历史转换的认识(包括科学观本身的转换),以及社会过程在科学共同体产生这种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引入争论的核心”,[2]从而,社会科学哲学作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重新矗立在哲学舞台上。例如,1995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10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社会科学哲学就被列为一个专门论题;2003年在西班牙举办的“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社会科学哲学专题引发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正逐步成为当前国际科学哲学界热烈关注的问题之一。

可以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充分印证了上述情形。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英文图书、中文图书、中文论文,以及相关的国内会议概况,我们将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状况介绍如下。

一、英文图书

目前我们收集到的以社会科学哲学为题,或与之相关的英文图书有36部,其中16部已出版中译本。

1。ScottGordooryandPhilosophyofSoce,Routledge,1991。

该书是一本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著作。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及相关理论观点变化的介绍上,并将社会科学史与社会科学哲学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全书共18章,总体来看,作者力图说明自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方法扩展到社会分析中的解释策略。本书开篇首先讨论了什么是社会科学及社会性;其次,通过描述社会科学的基本主题,指出了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介绍了社会科学的历史,以及相关哲学问题的总体概况。具体来看,作者主要通过以下论题阐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科学时代的兴起”,以更为一般的方式,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维萨里、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态度的主要特征。(2)“社会规律”,探讨的是与社会现象的“规律”观念相关的哲学问题,并且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做出了评论。(3)“重农主义:第一个经济学模型”,试图去构建经济过程的综合理论“模型”,并且指出重农主义之于社会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其体系化。(4)“建模方法论”,基于社会科学家所使用的各种模型的特征和差别,考察了“建模”一词的意义。(5)“古典政治经济学”,重点探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李嘉图的经济发展模型及其模型方法论。(6)“社会学理论的发展”,通过对斯宾塞、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研究,指出社会学并非一种形而上学,而是经验科学的开端。(7)“生物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主要研究了生物学、进化理论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生物学对社会政策的影响,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生物学在现代社会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被直接运用于社会问题的分析之中”。(8)“科学的基础”,通过讨论和批判社会科学中曾经试图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原则,反思了“科学的基础”问题,指出在确定性丧失之后,社会科学哲学可以采取一种认知工具主义(itiveialism)的立场,即社会科学家应该以解释社会科学如何产生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为目标。可以说,该书的一系列讨论,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社会科学中有关“科学”的内容。

2。RiergeheSoces,1642—1792,Tublishers,1993。

本书作者为美国哈维穆德学院(HarveyMuddCollege)的历史学教授。该书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科学的起源与形成,不仅整体分析了社会科学出现所依赖的欧洲思想传统和民族背景,而且具体考察了近代学者们是如何将自然科学模型及机械论等哲学观点,应用于针对社会的科学研究的。本书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从17世纪到18世纪,促使社会科学产生多重思想的原因,并就那些现在被认为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的早期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该书期望实现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描述和分析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制度的话语是如何自发形成科学传统的;第二是明确先在的社会、政治和知识等条件对于塑造社会科学新传统的意义;第三是考察社会科学出现后所形成的传统,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对知识和社会语境的重建的。作者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科学等社会科学,他认为随着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开展,这些关于社会的认识与思想逐渐具有了科学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指出,心理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这些社会科学,虽然在初始阶段受文化、政治等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发展为社会科学的道路却与其早期的设计完全相反。社会科学最终改造了诞生它们的社会条件。因此,从哲学层面上看,本书的核心观念体现在:社会科学起源于现代欧洲早期一批杰出学者对社会及思想史论题的研究和争论,并伴随主要发生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之间的不同思想传统的碰撞和交融,开启了自主发展的进程。社会科学既像镜子那样折射出其产生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又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文化前行。早期社会科学在前现代化世界与现代化世界之间构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总体而言,本书对社会科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早期社会科学期望解决的现实问题,都给出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关于社会科学如何受近代自然科学思维的影响而得以发展的论述,非常新颖且富有洞察力,因此,本书对于当代学者从哲学视角分析社会科学的特征和意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当代学者深刻理解社会科学的本质,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MarioBunge,FindingPhilosophyinSoiversityPress,1996。

该书作者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论著颇丰,观点鲜明且富有特色,主要涉及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联、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争论,以及社会科学的重构等深层基础问题。正如作者在《危机中的哲学》一书中所述,“哲学深受模糊性之害并已出现危机,必须在某些形式工具的帮助下,依据所能获得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来重新讨论”[3]。而就社会科学哲学来说,针对其研究中当前存在的混乱现状,作者提倡用精确的公式取代模糊的隐喻,清除陈腐的命题,吸收与现代知识相一致的新假设,用精确性消除模糊性。此外,为了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核心的解释难题,作者采用了与自然科学具有相同逻辑形式和解释原理的机制解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研究的科学性。本书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哲学的一系列概念和基础性认识,基本上都做出了详尽的梳理,并进行了语义学或数学形式化的重新界定,消除了社会科学核心分析过程中存在的歧义,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方法之上。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哲学著作,它强调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成果,对社会科学进行精确化改造,其本质在于追求哲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提倡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然主义路径,为社会科学的合法性提供依据,重塑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形象。

4。AntonvanHarskamp,fliSoce,Routledge,1996。

该书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政治学、人类学、法学等具体学科的视角,围绕社会科学中的争论,以及争论的解决而编纂的论文集。全书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社会科学中的矛盾进行展示,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争论的参与者,也是争论的解决者,应当积极寻找社会科学应对冲突的正确方式。因此,社会科学中的矛盾最终是在具体社会科学学科中被解决的,而非在社会科学哲学的层面上。

5。IanT。King,Soplexity:TheStifidations,NovaScePublishers,Inc。,2000。

该书作者在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著述颇丰,主要涉及整体关联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后牛顿时代的社会科学哲学,以及复杂性时代的辩证社会科学等领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是当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具体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则表现为,牛顿实证主义的范式霸权已经超越自然科学领域,“各门科学都以自然科学所宣称的那种科学化的路径来追求其合法性”[4],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都试图借用牛顿式的科学方法和模型来提高其科学性。然而,在牛顿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我们所构造的测量工具是合理的吗?实验设置可以有效控制正确变量吗?样本是根据统计概率适当地选择的吗?……”[5]自然科学中量子—全息术、混沌理论、新进化论或复杂性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等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它们揭示了“机器隐喻只能表征整个实在图景的其中一部分”,牛顿实证主义范式的内在缺陷,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的’和‘科学方法’到底意味着什么”。[6]这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整体关联的研究视角,它试图以一种跨学科、多元论的研究范式,重构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路径,弥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裂缝,以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合法性依据。而这些问题,恰恰构成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该书区别于一般社会科学哲学著作之处在于,它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即复杂性的视角,来考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统一性,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

6。AlexanderR,DarwinisminPhilosophy,SobridgeUyPress,2000。

该书的作者一直致力于科学哲学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从早期的经济学哲学逐渐转向了与生物学相关的科学哲学,并在此方向上成果颇丰。全书通过11章内容,围绕广义的自然主义和具体的达尔文主义,及其对非生物学问题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全书内容包括涉及达尔文思想和自然主义的三个方面:第一部分通过说明科学哲学中自然主义的结构及其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等问题的应对方式,来展现自然主义的优势和缺点;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达尔文主义启发下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第二部分通过对生物学理论特性、方法、适用范围和局限的论述,表达了生物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概念形式并非受物理学决定,而是由我们的认知局限和实践兴趣所规定的观点,因此,主张自然选择的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抑制普遍性,这一观念是遗传法则同生命宇宙论现实选择多样性的折衷,适合成为哲学或人文科学的指南。第三部分探索了进化生物学同经济学、政治哲学和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于达尔文主义的进化生物学,对自然主义在指导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做了客观分析,并对其在社会科学及政策中的应用问题做了探讨,由此倡导一种达尔文主义启发下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全书逻辑线索明确,结构完整,对达尔文主义及其启发下的自然主义给予了客观呈现。

7。EleonoraMontuschi,TheObjectsofSoIionalPublishingGroup,2003。

该书考察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是如何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这种思考是通过运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以及针对研究对象所提出的有关问题而实现的,从而在一种普遍意义上,获得社会科学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哲学思考。本书对客观性问题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科学实践中的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或者一般性的哲学研究,进行相应的反思。总体来说,对社会科学的进展感兴趣的读者,包括哲学研究人员,可以将本书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

8。SarputationalaicalModelingintheSoces,CambridgeUyPress,2005。

作者的研究集中于计算方法、美国政治学,特别是计算社会科学和混合方法等领域。作者认为,“编史学方法的问题,在于其建立在客观性问题的‘浅滩’上”,因此“编史学转向对社会科学不利”;“演绎模型同经验试验之间先天缺乏一致性”,并且“现有方法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脆弱不堪”。[7]因此,该书的目标在于用计算建模改进当前的社会科学实践方法。全书共6章,以“评估模型的框架”,“计算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在解决更复杂社会科学问题中的作用”,“对计算建模主要概念的阐释”三个主题,来实现该书的目标。通过上述内容,该书检视了数学建模的三个主要领域——博弈论、统计学和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建模的新架构。不同于以往将该领域进行区分的做法,作者提供了一种跨越和融合不同方法论进路的架构,力图实现一种能让社会科学研究者解决更为复杂问题的新方法。本书对如何进行合理的方法论研究,提出了实际的建议和深刻的洞见,指出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正问题所在。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集中讨论了社会科学中使用当前的数学模型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特别关注了“计算建模”这一到目前为止尚未被充分研究的论题。

9。KathryhanJoseph,Johs,hilosophyandSoce,PalgraveMa,2006。

该书共6章内容,以“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与社会科学”两条主线,用开放的态度,对批判实在论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MaPhilosophyofSoatioanding,CambridgeUyPress,2006。

本书作者认为:“由于不加批判地被科学哲学中早已过时的学说所影响,在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那里都仍然广泛存在着一系列对于社会科学的任务和界限的误解。”[8]因此,该书以实在论的视角,重新界定了社会科学的本质和目标,“通过发展行动者作为原因,以及社会机制作为行动者的生成性因果机制的这些观点,这本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把论证延伸到社会科学”[9]。作者先是以科学哲学中后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观点,来重新考察科学性质和科学解释等问题,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理论的根本目的并非预测和控制,或对事件(包括‘行为’)的解释。”[10]而是以因果机制的叙述来实现更好的理解。进而,作者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两个关键差异入手,引出对社会科学中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果机制的考察,认为这些因果机制是后成地蕴含在人类行动和制度中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社会科学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于事件的解释和预测,社会科学的任务是理解社会机制。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中的生成机制,不能像分子属性还原为原子属性那样进行复归式的还原,社会机制模型的构建需要借助于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二元论观点,宏观社会结果的生成机制必须根据人们的行动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论化,而不能做进一步还原。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历史社会学,尤其是理性选择理论中如何将相关的社会机制与偶然的个体行为联系起来,以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如何将(作为社会机制的)市场概念化为一种协调机制,并通过自愿交换原则来运作等相关问题。总之,本书为社会科学哲学提供了一种克服诠释性理解与因果解释之间对立关系的有益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科学实在论提供了有力辩护。

11。WilliamA。Gorton,KarlPopperandtheSoces,StateUyofNewYorkPress,2006。

本书是“纽约州立大学社会科学哲学丛书”(SUhePhilosophyoftheSoces)中的一部。该书也是第一部以专著的形式讨论波普尔(KarlPopper)社会科学哲学文献的著作。作者认为:“波普尔对社会科学的看法不仅提供了对社会调查的性质的洞察,而且也为社会科学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方向。”[11]因此,本书在波普尔整个思想框架的语境下,具体考察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情境分析法,将这一方法视为社会科学解释模型,并加以深入阐释。全书主体部分论证了:(1)情境分析法的理论背景是波普尔本人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和社会本体论上的实在论立场;(2)由于波普尔的实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自然必然性的强调,导致覆盖律解释模型、规律及因果关系术语无法与情境分析兼容,而情境分析模型也并不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否证度;(3)情境分析法的早期构想就是对经济理论的模拟,将规范指导行为纳入经济行动领域,时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正在使经济学越来越接近于波普尔的情境分析;(4)情境分析理论可以通过将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机制纳入其解释模型中而得到改进。最后,作者为社会科学中模型化方法提出辩护:“社会科学中一般规律、普遍理论和精确预测能力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中一般解释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正如我希望向读者展示的那样,建构能提供某些一般解释力的社会模型,是社会科学力所能及的。波普尔的情境模型提供了一种将诠释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12]

12。RobertC。Bishop,ThePhilosophyoftheSotroduIionalPublishingGroup,2007。

该书作者既是物理学教授,也是哲学教授,其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及心理哲学等,特别是,他对“物理主义”之后的科学研究特征、方法论自然主义及其超越,以及约束和因果关系等所包含的哲学意义,具有浓厚的兴趣。该书“直击社会科学哲学中一些最深层次的问题的核心”,试图回答“社会科学可能解决的那些问题,以及社会科学家不自觉地把个人和文化偏见带入研究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13]。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确定一些常被作为社会科学实践基础的,但却并未得到检验的假定,集中研究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论问题”[14],如科学是什么?社会科学包含哪些科学假定和概念?社会科学前进的动力是什么?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学科中,分析基于动力因果关系的物理和计算机模型,在提取社会科学规律、丰富社会科学解释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第三个层次是,集中于“为什么应该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吗”、“社会科学是否可以真正做到价值中立”等问题,在元理论层面上,尝试解决一些长期存在于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中的核心争论。值得强调的是,作者提出了“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内涵,他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存在质的差异,而只是程度的区别”[15],而这种程度的区别“根植于它们研究对象类型的本质不同”[16]。总之,这是一本关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鸿篇巨著,其所涉及的问题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作为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综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13。antzavinos(ed。),PhilosophyoftheSoces:PhilosophicalTheoryaificPractice,CambridgeUyPress,2009。

该书编者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哲学,著有《竞争理论》《个人、机构和市场》及《自然主义的诠释学》。本书是一部内容充实的论文集,其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社会科学哲学不能脱离具体的科学实践;(2)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理论应当与具体的科学实践相互作用并以其为基础,基于此所形成的社会科学哲学才是有意义的。本书共10章,由3个论题所组成:第一,“社会性的基本问题”,该论题主要探讨社会本体论问题,作者认为,社会科学家研究的是社会性的问题,而社会科学哲学就是要试图在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求解。广义上说,这一问题所探讨的是,在哲学视域下人们是如何研究社会世界中的存在的。第二,“社会科学中的定律和解释”,论述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问题,即社会科学研究的适当方法和知识的认识论地位、社会科学中的定律与社会科学解释、社会科学如何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程度等。第三,“哲学和社会科学如何增进彼此”,在此论题中,作者探讨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上,哲学和科学之间是连续统一的,并且哲学和社会科学同等重要。另外,该部分还主要探讨了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形式和功能。总之,该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编撰形式,每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中哲学家所做的具体工作,第二部分给出基于实践的社会科学家使用各自的学科标准对前面论点的批判。这种特殊的编排确保了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同时,从哲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双重视角看待问题的研究思路,也延展了该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14。RogerBackhouse,PhilippeFoheHistoryoftheSoce1945,CambridgeUyPress,2010。

导论本书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以及人类地理学等诸学科的产生、演化、主流思想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涵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观。以往类似的研究要么单独集中于一门社会科学,要么是在特定历史问题的背景下考察社会科学。与之相比,本书是首部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集中讨论的著作,并且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历史都是由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的。此外,本书对待各门社会科学学科,是不分主次并列处理的,并将心理学这门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明确列入社会科学学科之列,而且在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大量运用叠加手法,使社会科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们所认为的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都区别于彼此的传统理念,指出了它们之间事实上存在很多共同之处,提出了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学科史的蓝图。在历史已经越来越被视为与理论的塑形不相关的今天,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历史编纂学的价值,同时为打破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壁垒,破除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传统思想以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们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提供强有力的历史根源和事实依据。

15。IanC。Jarvie,JesúsZamora-BoheSAGEHandbookofthePhilosophyofSoces,SAGEPublisLtd。,2011。

该书共收录39篇文章,主要探讨社会本体论问题,以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基于社会科学哲学发展历史的描述,该书指出自孔德和迪尔凯姆开始,哲学家们就已致力于社会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但直到最近才形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不仅关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而且所讨论的话题日益广泛,包括自然世界中社会的地位、语言和社会、理性主体、个体论与最大化—最小化的关系等等。尔后,该书探讨了包括理性选择理论、直觉主义、功能主义、批判理论等各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重点揭示了博弈论、社会选择理论与经济学哲学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功能主义与建构论、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框架下,社会学与人类学中的相关问题。最后,该书较为全面地纵览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现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比如经验证据、实验、社会科学中的统计、预测等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总之,作为一本综合性手册,该书站在保守的立场上,论述了关于科学哲学发展、社会本体论、范式、方法论四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整体上体现了目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发展水平。

&on,IanCraib,PhilosophyofSoce:ThePhilosophidationsofSocialThought,PalgraveMa,2001。

&on是一位具有较强生物学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其早期研究专注于社会学与哲学的边界问题。针对实证主义与诠释学两大学派的对立问题,提出一种非经验主义但仍具实在性的自然科学解释,成为少数试图超越这一对立的哲学家。IanCraib在社会学、精神分析领域享有较高声望,其主要致力于个体、集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阶级系统和权力政治对这些关系的影响的研究。本书通过对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批判分析,从而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作者深刻剖析了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哲学是指导社会科学还是附属于社会科学;哲学是发挥‘大师’的作用,还是只是一个‘小工’”。其次,在中观层面上,就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存在的内在缺陷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索了如果要替代经验主义,那么在科学、自然和社会中将面临着怎样的选择。第三,在微观层面上,引入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从批判的视角审视社会科学,将社会科学看成是一种可以与自然科学相类比的研究系统,并在本体论上加以讨论,其暗含着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取向。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还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讨论了女性主义政治观、认识观、知识观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与其他综述性的社会科学哲学著作不同,该书着重分析了那些与社会科学本质相关的批判问题,系统地呈现出批判实在论与自然主义研究趋向的内在关联性。

17。MartinBrinkworth,FriedelWei(eds。),Evolution2。0:ImplisofDarwinisminPhilosophyandtheSoaturalSgerPress,2012。

本书立足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框架,考察了现代达尔文主义中极富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前沿问题。现代达尔文主义是“基于进化的达尔文起源思想与遗传学说的自然选择理论的综合”,这一理论在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难题的求解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交叉研究领域。该书首位编者专注于生物学研究,后一位编者主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两位主编的协作,体现出本书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这也恰恰是现代达尔文主义前沿研究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一特征特别体现在该书的第二部分“达尔文主义在社会科学与哲学中引发的冲击”中。该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关注模因论,把人类心灵的独特性引向文化层面进行探讨,在达尔文主义视角下审视社会性因素,正视由个体所构成的社会复杂性;第二,将进化认识论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新路径,着重强调个体之于外部世界的主动性以及个体间的交互属性;第三,揭示出进化理论使用的是一种趋向最佳说明的推理,而非传统的假说—演绎模式,为达尔文主义扩展至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辩护;第四,以进化理论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应用作为例证,具体探索经济学理论中的进化以及达尔文主义中所蕴含的道德意蕴。总之,这些内容在哲学层面展现了现代达尔文主义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渗透与理论拓展;以及达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路径,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这就使得该书从一种独特的生物学视角,成为例证自然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