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列传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guī)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力挽狂澜的真宰相
寇准的远祖在周武王时担任司寇,因为屡屡立下大功,被赐以官职为姓,因此姓寇。寇准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少年时就写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还精通《春秋》三传。
寇准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当时宋太宗喜欢到殿前亲自看望进士,并相机提问,但很少选用年轻人。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说:“我正想要走入仕途,为国效力,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十年后,寇准已经担任京官。有一次,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但结果不公正,寇准心中不平。第二年春季发生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政事得失。
寇准说:“《洪范》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发生大旱是因为刑罚不公平。”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原因,寇准说:“请陛下先将政事堂、枢密院的大臣召来,臣才能说。”太宗照办。寇准这才当着众人的面说:“去年,祖吉和王淮都因为受贿被处罚,祖吉受贿较少却被处死,王淮受贿多却只被免职,而后不久又官复原职。这是因为王淮的哥哥是宰相王沔(miǎn),这难道公平吗?”太宗责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太宗更加信任寇准。
宋太宗当年以皇弟的身份即位,晚年时内心挣扎究竟册立太祖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儿子。大臣们心知肚明,但没人敢进言立储之事。寇准从外地还朝,太宗问他应该立谁为太子。寇准早已猜到太宗的想法,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陛下为天下百姓选择君王,不能与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要与近臣商量,应该册立众望所归的人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侍从,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准心中赞成这一选择,便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尽快决定。”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宋真宗继位时,辽国正值萧太后执政,国力强大,频繁骚扰宋朝边境,宋军多次战败。1004年,萧太后与她的儿子辽圣宗亲率二十万辽军,逼近宋境。前线急报传来,朝廷官员惊慌失措,一些大臣提议迁都躲避。真宗本来也没有抗敌的心思,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担任宰相的寇准说:“谁提议迁都,谁就应该被处死。现在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将都很团结,如果御驾亲征,敌人会马上逃跑。从敌我形势来看,我们必定取胜。为什么要放弃社稷、祖庙,到南方边远的地方定都呢?如果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还能够保住天下吗?”终于制止了迁都避敌的主张。
辽兵继续南进,抵达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与都城汴京仅隔着一条黄河。宋真宗意识到,唯有奋起抵抗,才能赢得生机,于是在寇准的多次督促下决定亲征。当时的澶州城被黄河从中穿过,分为南北两城,真宗到达澶州时,辽军已经抵达北城附近,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准与太尉高琼力劝了一番,真宗才决定渡过黄河。在北城守卫的宋朝军民,见到皇帝的黄龙旗,马上欢声雷动,士气倍增。
宋真宗到北城巡视后,仍回到南城居住,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见寇准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才放心地说:“既然寇准这样胸有成竹,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辽军深入宋境,后勤补给变得困难,战线拉得太长,在战场上节节失利,萧太后便想通过议和拿到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意愿,又畏惧辽军,也倾向于议和。寇准见宋军士气高涨,河北军民在后方不断骚扰辽军,形势一片大好,主张乘势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为真宗决定和谈,议和派占据了上风,指责寇准拥兵自重,有不轨之心,寇准被迫同意议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为和谈代表,临行前,曹利用请示谈判条件,真宗说:“割地绝对不行,给钱的话,即使一百万两银绢都可以。”寇准就守在门外,等曹利用出来,叮嘱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如果你答应的银绢超过了三十万两,我就砍下你的头!”这年年末,宋辽双方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两国从此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得罪了主和派,后来又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了宋真宗宠爱的刘皇后,被一贬再贬。1022年,寇准被贬到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第二年在这里去世。他的诗文被后人编为《寇莱公集》,在世上流传。
【原文】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摘自《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译文】寇准曾在大殿上奏言事,说话不符合宋太宗的心意,太宗发怒起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重新坐下,决定好政事才退朝。太宗由此嘉奖他,说:“朕得到寇准,就好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词语积累
锋芒不露:锋芒,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或心机;露,显露。有才干或心机却不外露。形容满腹才干或心机,表面上看不出来。
溜须拍马:溜须,拂胡须;拍马,拍马屁。比喻讨好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