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狄青列传(第1页)

狄青列传(第1页)

狄青列传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北宋中期名将。

逆袭的“面涅将军”

狄青出身寒门,十几岁时,因为跟乡人斗殴,被关进监狱,在脸上刺字后发配京师充军。因为精通骑马射箭,便当了骑兵,后来积累功劳慢慢升官。

宋朝西部的西夏国经过多年发展,实力提高,国主李元昊于1038年正式称帝,宋仁宗命令狄青率军前往征讨。当时,前线将领屡次被西夏打败,很多战士都怯战,狄青打仗时经常亲自冲锋。他作战四年,前后经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乱箭射中。

某次在安远(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交战,狄青已经受了重伤,听说西夏军队抵达,立即挺身而起,飞速赶往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也争先恐后奋力杀敌。狄青每次作战,都披头散发,带着铜面具,在西夏军中来往冲锋,无人敢挡,人称“面涅(niè)将军”。

两年后,狄青求见陕西当地负责军政的副官尹洙(zhū),交谈之后,尹洙十分欣赏他,将他推荐给时任军政长官的韩琦和范仲(zhòng)淹,说:“这个人是良将之材。”两人一见狄青,也认为他是奇才,以厚礼相待。

范仲淹特意提醒狄青读《左氏春秋》,说:“作为将领,如果不懂得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认真读书,精通秦汉以来各位名将的兵法,更加骁勇善战,战功显赫,不断晋升。

1042年,因为狄青多次立下战功,宋仁宗想召他入朝询问军国大计,正好碰上西夏侵犯渭州(今甘肃省定西市),便命令他绘出军事地图进呈。李元昊称臣后,狄青更加受到重用。

经历十多年的奋斗,出身寒门的狄青终于显贵起来,但脸上的刺字一直还在。仁宗曾劝狄青除掉刺字,狄青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不过问臣的出身,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刺字,臣希望保留它来鼓励军队,不敢奉行诏令。”

1052年,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反叛,攻陷邕(yōng)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继续往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进军,朝廷大军屡屡战败,南岭地区人心动**。

狄青入见宋仁宗,主动请战,说:“臣是当兵出身,除了上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的。希望陛下拨给一些军队,臣带领他们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到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命他率军平叛,亲自设酒送行。

之前,好几位将领因轻敌而战败,官军士气低落。狄青到任后,命令将领们不得擅自与叛军作战,听从他的统一指挥。

有一名将领贪图战功,趁狄青还没有到达,擅自率领八千名步兵攻打叛军,结果大败。狄青说:“号令不统一,正是军队失败的原因。”一大早便集合各将领,将三十多位败将全部抓起来斩首示众,其他将领吓得两腿发颤。

狄青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休整十天。侬智高的侦察兵汇报了这个消息,侬智高认为宋军不会马上进攻。不料,狄青第二天便集合人马,连夜出发,翻越昆仑关,偷袭叛军,斩数千首级,生擒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领着部队攻进邕州城,缴获财物无数。

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众人都认为这是死了的侬智高,要向朝廷报功。狄青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愿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因为贪求战功而欺骗朝廷。”狄青回到京师,宋仁宗嘉奖他的功绩,提拔他为主管军政的枢密院长官。

宋朝从太祖确立“重文轻武”的国政之后,大力扶持文官集团,武将的地位不高。历代皇帝和文臣都猜忌防范武将,宋仁宗时,甚至有文官宣称不准武将参与军事谋划。枢密院作为宋朝最高军事机关,自从开国以来担任枢密使的人都是文臣,以武将出身担任枢密使,狄青是第一人。

狄青从担任枢密使开始,就不断被猜忌,文官们多次非难他,仁宗一概置之不理。1056年,京城发生洪涝灾害,狄青因为躲水,搬家到大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文官趁机上疏批评他的这一做法,狄青因此被免去枢密使一职,离京担任地方官。

第二年,狄青抑郁成疾,嘴生毒疮去世,终年五十岁。狄青的经历,是宋朝武将的缩影,在一定程度能说明宋朝的武功远逊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根源。

【原文】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摘自《宋史?卷二百九十》

【译文】狄青在军队中奋起,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的刺字还在。宋仁宗曾经敕令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不过问臣的出身,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刺字,臣希望保留它来鼓励军队,不敢奉行诏令。”

词语积累

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安,哪里;鸿鹄,大雁与天鹅,对高飞之鸟的通称。燕子与麻雀怎能知道大雁与天鹅的志向。比喻庸俗的人不能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行伍出身:行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指当兵出身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