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列传
苏绰(chuò)(498—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咸阳市武功县)人。西魏名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里马
苏绰出生于名门大族,祖上都曾担任大官,他的父亲担任过武功郡太守。
苏绰从小酷爱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特别擅长数学。他的才华在家族中尽人皆知。
苏绰的堂兄苏让调到外地担任刺史,丞相宇文泰为他饯行,临别时嘱托,如果苏家有优秀子弟,一定要举荐给朝廷。苏让想都没想,堂弟苏绰的名字脱口而出。从此,苏绰便成了宇文泰身边的侍从官。
苏绰任职一年多,宇文泰不曾深入了解过他。与苏绰一起共事的同僚,遇到工作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喜欢向他咨询,而且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官府之间来往文书的格式也都由苏绰确定。
有一次,宇文泰跟大臣周惠达讨论公务,周惠达一时不知如何答复,便出去找救兵。周惠达召来苏绰询问,苏绰立刻给出了答案。
周惠达带着答案禀报宇文泰,宇文泰非常满意。当得知这个主意来自苏绰后,宇文泰很高兴,马上提拔了他。
有一次,群臣陪同宇文泰到昆明池观看捕鱼,途中经过一处汉代的仓库遗址。宇文泰想了解这个遗址的故事,但身边的大臣都说不出来,有人提议询问博学多才的苏绰。
苏绰奉命作答,将遗址的来龙去脉解释得十分详尽,宇文泰很高兴,进一步询问他天地造化的由来、历代王朝兴亡的事迹。苏绰很有口才,应答如流。宇文泰听得入迷,没有观看捕鱼就回来了。
当天晚上,宇文泰留下苏绰彻夜长谈,询问治国之道。苏绰畅所欲言,详细阐述了儒家、法家治国理政的方法。开始时,宇文泰还躺着听,后来便整理衣服,笔直地坐着聆听,不知不觉移到了坐席前端。两人聊了一整晚,宇文泰丝毫不觉得疲惫。
第二天,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是个奇才,我要安排他参与政事。”于是,马上任命他为丞相府最高属官,参与裁决机密事务。从此,宇文泰越来越信任苏绰。
有一年,东魏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进攻西魏。西魏众将主张分兵应战,只有苏绰和宇文泰看法一致,认为应当集中优势兵力对抗其中一路。
最终,宇文泰集中兵力,猛攻由东魏名将窦泰率领的主力部队,大败窦泰,将他活捉。
西魏建立初期,实力远不如东魏,宇文泰一直心存富国强兵的梦想,但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苏绰草拟《六条诏书》,主题分别是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zhuó)贤良、恤(xù)狱讼、均赋役,以此作为朝廷的施政纲领与地方官员的为政准则。
宇文泰很重视《六条诏书》,不仅自己经常翻阅,还命令大小官员都要学习背诵。《六条诏书》的实施,对改变西魏的社会风气、改革政治、发展国力起到很大作用,为取代西魏的北周统一北方,甚至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此外,苏绰还写成《大诰》,一改三国末年以来的浮华文风;同时,根据《周礼》更改西魏官制。
苏绰生活俭朴,一心为公。凡是他推荐的官员都很称职。宇文泰对他推心置腹,从无猜忌。有时,宇文泰外出视察,便让苏绰全权处理政事,并事先在空白公文上签好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以备急用。等他回来后,也只是看一眼处理结果而已。苏绰对宇文泰说,治国的方法,应该像慈父那样爱护民众,像严师那样教育民众。
苏绰感激宇文泰的知遇之恩,每天处理政务都忙到后半夜,无论大小事务,都很清楚。因为操劳过度,苏绰患了重病,不治身亡,终年四十九岁。宇文泰听到苏绰病逝的消息后,不禁放声大哭。
为了尊重苏绰的生前志向,宇文泰下令薄葬。下葬那天,宇文泰率领群臣步行送到城门外,亲自端着酒杯祭奠,说:“苏尚书的生平所为,有他的妻子、孩子、兄弟们都不了解的,但我都了解。只有苏尚书懂我的心,我也懂他的心。正要一起平定天下,没想到竟然舍我而去!”说完,又放声痛哭,酒杯都掉到了地上。
【原文】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摘自《周书?卷二十三》
【译文】恰逢周太祖宇文泰与公卿大臣一起前往昆明池观赏捕鱼,走到城西汉代仓库遗址,回头问身边的人有关这个仓库的故事,没有人知道。有人说:“苏绰见多识广,请问问他。”太祖于是召来苏绰。苏绰就把具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太祖十分高兴,接着又问他关于天地造化的由来和历代兴亡的过程。苏绰很有口才,对答如流。太祖更加欣喜。
词语积累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群雄逐鹿:群雄,旧时称在时局混乱中称王称霸的一些人;逐鹿,比喻争夺帝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