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列传(第1页)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列传(第1页)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列传

冯太后(441—490年),原名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的养母、孝文帝的祖母,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皇后。

辅佐三代帝王,奠基汉化改革

冯氏的父亲冯朗是十六国时期的北燕王子,北燕被北魏消灭后,其父成为北魏的一名地方官员,后来因事获罪被杀。按照惯例,年幼的冯氏被没入宫里做婢女。

十四岁那年,冯氏凭借聪慧的个性和秀而不媚的姿色,被文成帝一眼相中,册封为贵人。三年后,冯氏获得入选皇后的资格,但按照宫中惯例,候选人需要手铸金人。冯氏深谙宫中关节,加上聪明才智,最终成功铸成金人,荣升皇后。

冯皇后自从来到文成帝身边,两人的感情日渐深厚。她一方面尽己所能,排解文成帝的各种烦恼,给予生活上的体贴关爱;另一方面也耳濡目染地学习了国家高层的政治是如何运作的。

当时,北魏已经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各个民族杂居的情况随处可见,但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冲突时有发生。

文成帝身为鲜卑族皇帝,不仅不排斥汉族文化,而且大力提拔、重用汉臣。在他们的辅佐下,北魏的社会发展稳定,各种矛盾日趋缓和。从后来的历史看,文成帝的治国韬略对冯皇后日后总揽朝政有着深远影响。

可惜,天不遂人愿,冯皇后二十四岁那年,文成帝驾崩。按照旧俗,逝者穿戴使用的车马器物要在三天后全部烧毁。冯皇后目睹爱人的一件件遗物被扔进熊熊大火,痛不欲生,奋不顾身地要冲进烈火中自焚,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急忙将她救出。

冯皇后的这份痴情和忠心令宫廷侍从、朝廷大臣都增添了对她的敬重和信任。

冯皇后没有生过孩子,文成帝离世后,她十二岁的养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丞相乙浑见冯太后年轻、皇帝年幼,觉得这对孤儿寡母好对付,就起了篡位的心思。他以为只要朝廷大臣不支持这母子二人,他就有信心一举成功。

于是,乙浑开始在朝廷内到处挑拨离间,同时大力铲除异己,大臣们各怀心思,政权的稳固受到巨大挑战。

有大臣见乙浑如此嚣张,便向冯太后举报他谋反。从来没有管理过朝政的冯太后,其实早就对乙浑有了提防,一直暗中指点献文帝,教他如何有分寸地应付乙浑。

此刻,冯太后收到举报,立即开始秘密布置,派兵抓捕乙浑,将他诛灭三族。为了进一步稳定政局,她即刻宣布由自己全面管理朝政。冯太后果断出手,铲除权臣,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信任。

冯太后临朝执政一年半之后,孙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十分欢喜,决定让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自己退居二线照顾孙子。

献文帝接手朝政之后,颇有作为,贬斥了不少冯太后的宠臣,甚至伺机将她最宠爱的李弈杀了。由此,母子之间产生嫌隙,冯太后发动群臣施压,献文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儿子。

拓跋宏五岁即位,是为孝文帝,因年龄尚小,朝政仍由献文帝总揽。然而,仅仅五年后,献文帝突然暴毙,年仅二十三岁。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独揽大权,被尊为太皇太后。冯太后此时历经三朝,开始积极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制度,实施改革。

比如,当时北魏的各级官员,从开国以来就没有固定薪俸,之前可以通过战争、赏赐等手段获得财富,等到国家统一时,便只能利用手中特权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官民矛盾日益加剧。

于是,冯太后决定实施俸禄制,按品级给官员们发放固定俸禄,以抑制贪污行为。俸禄制实施不久,孝文帝的舅舅仗着是皇亲,贪污成性,被人举报,冯太后毫不犹豫地大义灭亲。

至此,官场的贪污风气大有改观。俸禄制是冯太后改革的第一步,后来又实施了均田制、三长制等,在制度上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缓和了社会矛盾。

同时,冯太后对孙子的培养也特别用心,祖孙感情非常深厚。冯太后病逝时,孝文帝连续断食五天,大办丧礼,奉上“文明”的谥号。

出于对祖母的孝心,孝文帝还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冯太后永固陵的附近。孝文帝不仅在感情上非常亲近祖母,在后来推行汉化改革时,也坚定地继续沿用她留下的措施。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驰骋政坛近三十年,作为推行汉化改革的奠基人,促使北魏进入了全盛期。

【原文】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摘自《魏书?卷十三》

【译文】自从冯太后临朝专擅朝政,魏高祖拓跋宏性情向来孝顺谨慎,不想参与决断,事情无论大小,全部禀报给冯太后。冯太后很有智慧谋略,猜忌残忍,能够做大事,生杀赏罚,在片刻之间就决断,经常不征求高祖的意见。

词语积累

耳濡(rú)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