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孝文帝宏纪
拓跋宏(467—499年),鲜卑族,汉名元宏,出生于首都平城。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死后谥号孝文帝。
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三岁时被立为太子。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制度,他当太子之后,生母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
两年后,献文帝禅让帝位,自称太上皇帝,仍然总揽朝政,五岁的拓跋宏登基,是为孝文帝。孝文帝十岁时,献文帝驾崩,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孝文帝自小酷爱学习,年纪轻轻便博览史传,精通儒家经义。祖母发现孙儿过于聪慧,也曾想过除掉他,以免后患。有一年冬天,她故意关他三天禁闭,孝文帝在牢房里又冷又饿,直到大臣们都来求情,才让他逃过一劫。受到祖母严苛对待的孝文帝不仅对她从无怨言,而且还非常顺从。孙儿的生性温良让她心有内疚,从此,更加用心栽培起他来。
北魏王朝作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从道武帝开创以来,便一直注重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带来的只是疆域的不断扩大,很难改变被征服的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制度,因此治理难度不断加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
有人曾经统计过,仅在孝文帝即位的前十年,全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反叛事件。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冯太后临朝称制期间,实施了一些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二十四岁的孝文帝正式亲政。孝文帝从小就有统一华夏的理想,又由身为汉人的冯太后抚养长大,便决定在全国实行全方位改革,而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迁都洛阳。
孝文帝心里非常清楚,这个决定一定会遭到很多大臣,尤其是鲜卑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便决定采取迂回策略。
有一天,孝文帝宣布:“朕要带兵南伐!”话音刚落,大臣们便炸了锅。自从朝廷实施俸禄制之后,大臣们满足于每月领取固定俸禄,谁也不想去战场冒险。
而孝文帝的叔父也明确表示反对,孝文帝故意发怒,斥责了他。退朝后,他立即找到叔父,屏退左右说:“实不相瞒,此次南伐是假,迁都洛阳才是我的真实意图。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汉人集中;而平城位置偏远,气候恶劣,百姓又以鲜卑人居多,这里只适合打仗,却并非文治之地。所以,迁都洛阳势在必行啊!”
叔父听后,恍然大悟,赶紧命人去修造河桥,选拔骁勇,秘密协助皇帝实施迁都计划。
万事俱备之后,孝文帝亲率一百多万步骑兵南伐。当时正值秋雨绵绵,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才抵达洛阳,孝文帝故意让军队在这里短暂休息,然后下令继续南进。众人疲惫不堪,纷纷请求停止南伐。
孝文帝说:“此次兴师动众,绝不能无功而返。既然你们不愿南征,不如把都城迁到这里!”鲜卑大臣虽然不乐意迁都,但比起上战场,还不如随了皇帝的心意,于是不敢再有异议。
迁都之后,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方面都不适应,从而引发了新的问题。鉴于此,孝文帝决定推行全盘汉化政策。下令所有少数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为汉姓,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孝文帝下令将皇族的姓“拓跋”改为“元”,并迎娶汉族官员的女儿进后宫。
不难想象,这些改革必然遭到强烈的反对,而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太子元恂(xún)。元恂不爱读书,身体肥胖,受不了洛阳的炎热,没有一天不想念在旧都寻欢作乐的日子。
趁着孝文帝出巡,元恂杀害了督促他学汉语、穿汉服的侍从官,计划秘密逃往平城。事发后,元恂被及时围堵,才没有得逞。孝文帝知道后,毫不留情地下令将他废黜。这件事再次昭示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
孝文帝一边坚决平定阻挠改革的叛乱,一边调整政策、适当退让。比如,他要求政府官员必须说汉语,违者撤职查办;但对于鲜卑族百姓,则规定三十岁以上者,不必说汉语。对长期居住北方的鲜卑贵族及酋长,也允许他们夏季时返回平城居住,不必忍受洛阳的酷暑。这些举措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499年,孝文帝在南征南齐的途中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的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但在他逝世三十五年之后,北魏走向分裂,因此也有人认为是改革过于彻底导致的。
【原文】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摘自《魏书?卷七》
【译文】文明冯太后因为孝文帝聪明睿智,将来也许会不利于冯氏家族,想要谋划废黜他。便在寒冬腊月,让他身穿单衣,关在室内,三天不给饭吃。召咸阳王元禧入宫,打算立他为帝。元丕、穆泰、李冲执意进谏,才作罢。孝文帝始终对冯太后没有怨言,只是加深了对元丕等人的感激之情。
词语积累
高瞻(zhān)远瞩(zhǔ):瞻,往高处看;瞩,看见。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目光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