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列传
王僧虔(426—485年),字号不详,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著名书法家。
有长者之风的书法大家
王僧虔祖上是世家大族琅琊王氏,高祖父便是东晋名相王导。其祖辈、父辈都曾担任过高官,家世十分显赫。王僧虔从小聪明好学,精通文史、音乐,尤其酷爱书法艺术。
在王僧虔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曾经举行家庭聚会,让王僧虔兄弟们随意游戏。这些孩子们有的来回跑跳,有的做起手工活,只有王僧虔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摆起棋谱,自得其乐地连下十二盘棋。他的伯父见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耐心和定力,非常惊讶地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王僧虔长大后,凭借一手漂亮的隶书声名鹊起。宋文帝曾经看到王僧虔写在扇面上的书法作品,赞叹说:“不但笔迹超过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典雅的风度更胜一筹。”
宋孝武帝继位后,王僧虔在朝廷任职。宋孝武帝也喜欢书法,对自己的书法作品非常自负。王僧虔知道宋孝武帝嫉妒心很强,在每次给皇帝的上书中,故意把字写得很平庸,甚至创作的书法作品也平平无奇,没有了书法家的风范。
宋孝武帝看到王僧虔的书法作品,觉得他只是徒有虚名,便容留他在朝廷任职。王僧虔这种自保方式,让他的书法水平虽然很高,但流传到后世的书法作品名声不大,甚至在一些评论家眼中,王僧虔的作品只能算中上水平。
拙笔自保的王僧虔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痴迷都倾注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之中,写出《书赋》《论书》《笔意赞》等多篇文章,形成一套完整的书法理论。
王僧虔认为书法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既要符合一定规则,又要有自然情感的流露。写一手好字,首先要努力学习和实践,形成书法特有的风骨,他称之为“力”,然后还要有想象力,要有美感,他称之为“媚”,只有两者结合,书法作品才能更好。
479年,萧道成称帝,是为齐高帝。齐高帝很喜欢书法,因此对王僧虔青睐有加。有一次,齐高帝和王僧虔比试完书法之后,问:“我的水平和你相比,谁更高明?”
王僧虔回答道:“臣的楷书天下第一,草书天下第二,陛下的楷书天下第二,草书天下第三,臣没有第三的作品,陛下没有第一的作品。”
齐高帝听到王僧虔的评价,一点也没生气,反而叫人找来十一幅古人的书帖,请教王僧虔这些书帖出自何人之手,君臣谈论书法作品的氛围十分融洽。
王僧虔对齐高帝的涵养非常敬佩,他发现齐高帝收藏的作品有所遗漏,便将自己在民间获得的十一幅书法家藏品一起献给了齐高帝。
齐武帝继位后,王僧虔年事已高,又患上重病,于是请求退休。齐武帝念在他德高望重,想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王僧虔坚决辞让说:“古代的君子不担心是否有高官厚禄,只担心自己德行是否有缺失,我这辈子享受国家的厚恩,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再要这些?”
几年后,王僧虔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岁。王僧虔的书法理论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现有书法作品《王琰帖》《御史帖》流传于世。
【原文】郡县狱相承有上汤杀囚,僧虔上疏言之曰:“汤本以救疾,而实行冤暴,或以肆忿。若罪必入重,自有正刑;若去恶宜疾,则应先启。岂有死生大命,而潜制下邑。愚谓治下囚病,必先刺郡,求职司与医对共诊验;远县,家人省视,然后处理。可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上纳其言。——摘自《南齐书?卷三十三》
【译文】地方郡县的监狱中一直以来都有用汤药杀囚犯的事情,王僧虔上书进言此事说:“汤药本来是为了医治疾病,如今用它施以暴行,甚至有人用来发泄私愤。如果有罪必须要施以重刑,自然有国法规定的刑罚,如果是为了尽快除去恶人,也应该先汇报。怎么能把生死这样的大事,让小地方私底下处理呢?臣蠢笨地以为治疗囚犯的病,一定要先汇报到州郡,请求州郡相关部门和医生一起诊断。对于偏远的县城,必须在囚犯家属看望囚犯之后,才能进行处理。这可以让死亡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没有怨恨。”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词语积累
靡(mǐ)靡之音:靡靡,柔弱。让人精神萎靡不振的音乐,现泛指含有低级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
雅乐:雅,正。典雅纯正的音乐。指我国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常用于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