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竟陵文宣王子良列传(第1页)

竟陵文宣王子良列传(第1页)

竟陵文宣王子良列传

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竟陵文人集团的创始人,死后谥号文宣。

皇族中的文艺青年

萧子良自幼聪明。有一次,他的父亲齐武帝与他的母亲闹矛盾,派人把他的母亲送走。当时的萧子良还小,站在庭院前,显得很不高兴。

父亲问他为什么不去读书,他说:“我娘现在在哪里?我读书还有什么用?”父亲感到很惊奇,马上追回了妻子。

齐高帝继位后,想革除刘宋王朝后期留下的弊病,减轻百姓负担。年仅十九岁的萧子良,深入各地实地考察,将存在的弊端整理出来,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得到齐高帝的认可。

482年,齐武帝继位,二十三岁的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当时的南齐正处于黄金时代,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化的繁荣。萧子良精通经学、史学,尤其喜欢佛教,又爱好文学,为人温文尔雅,能够礼贤下士,与文人墨客交往频繁,很多人都以成为萧子良的宾客为荣。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竟陵文人集团,其中的佼佼者有八个人,被后世称为“竟陵八友”。

以“竟陵八友”为核心的文人集团总共有八十多人,萧子良和他们一起吟诗作文,一边不断研究诗歌的写作技巧,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强调诗歌的声韵格律。当时齐武帝的年号为永明,因此后世将这种新诗体命名为“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词新篇章,直接影响到唐朝格律诗的发展,成为一次被载入文学史的重要改革。

萧子良还与他们一起大力推动佛学研究,他们积极参与佛教活动,虔诚地相信佛教,同时吸纳玄学、儒学成果,促进了三教的融合。“竟陵八友”之一的萧衍就是一个佛学研究者,后来萧衍称帝,佛教在南朝迅速发展,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这在很大程度受到竟陵文人集团的影响。

萧子良虽然名声越来越大,但在生活中孝顺父亲,敬爱兄长。当时,萧子良的兄长是当朝太子,一样酷爱佛学,兄弟二人相处十分融洽。太子英年早逝,很多人认为萧子良会成为帝国的继承者。

齐武帝在命人整理太子遗物时,发现太子私自造了很多越礼的物品。齐武帝认为萧子良和太子关系密切,却没有及时汇报,因此对他有些不满,但依然保持信任。

齐武帝重病之时,命令萧子良带兵守卫皇宫。这样的安排,让群臣误以为齐武帝要立萧子良为接班人,但齐武帝在清醒之后,册立前太子的儿子萧昭业为帝,并命令太子府的军队替代萧子良的卫队,命令萧子良辅佐朝政。

错失皇位的萧子良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主动推辞掉辅政大权,但新皇帝却对萧子良产生怀疑,表面上对他十分尊重,暗地里却十分戒备。

一年之后,萧子良突发重病,不幸逝世,年仅三十五岁。皇帝听说萧子良病逝,心里非常高兴,为了避免天下人非议,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诏书,表彰萧子良的功劳。

萧子良身为皇族,没有飞扬跋扈,反而与人为善,受到当时人们的拥戴。他召集的“竟陵八友”,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队之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原文】世祖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高宗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世务,乃推高宗。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摘自《南齐书?卷四十》

【译文】齐世祖突然病危,朝廷内外都惶恐不安,百官们都已经换上了丧服,很多人议论,怀疑皇帝准备册立萧子良为继承人。过了一会儿,皇帝清醒了,问皇太孙在哪里,因此召太子宫士兵们都进入皇宫。皇帝的遗诏命令萧子良辅佐国家事务,齐高宗萧鸾担任尚书令。萧子良一向仁慈敦厚,不喜欢忙碌世俗事务,于是推举萧鸾辅政。诏书上说:“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和萧鸾一起讨论。”这是萧子良期望的结果。

词语积累

事无大小:比喻事情不分大小。

礼贤下士:礼贤,尊敬贤者;下士,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一般有才能的人。比喻帝王、大臣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敬重、结交有德有才的人。

永明体:永明,齐武帝的年号。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代表诗人有沈约、谢朓(tiǎo)。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