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文帝本纪(第1页)

文帝本纪(第1页)

文帝本纪

刘义隆(407—453年),小字车儿,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死后谥号文帝。

乱局中的悲剧之君

刘义隆的母亲出身微贱,后来成为宋武帝的小妾,宋武帝对她们母子毫无感情。刘义隆虽然贵为皇子,但不受皇帝父亲的宠爱,他三岁时,母亲便被宋武帝谴责杀死。

随后,由于宋武帝的三叔刘道规没有儿子,宋武帝便做主将刘义隆过继给他抚养,但此时刘道规已经抚养了自己兄长的儿子,刘义隆的身份顿时变得十分尴尬。

刘道规去世后,面对两个继承人,究竟谁来继承他的爵位?经过大臣提议,宋武帝将刘义隆召回本家,派到地方任职,开始历练。

刘义隆年幼时博览群书,才华出众,长大后身材魁梧,擅长隶书,但由于从小生母早逝、父亲漠视,因此权力甚微,在朝中地位不高。

422年,宋武帝去世,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宋武帝临终前指定徐羡之、檀道济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但宋少帝荒**无度,将国家弄得一团糟,而且不听劝阻、变本加厉。

424年,徐羡之、檀道济等辅政大臣认为任由宋少帝胡闹下去,刘宋王朝就会断送在他手里,于是发动政变,废黜并杀死了宋少帝,将刘义隆推上皇位,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在朝中没有根基,四周权臣环伺,刚即位便深感自己的地位不够稳固,害怕步宋少帝的后尘。登基后不久,他首先尽量稳住徐羡之等三人,而着力拉拢掌握军队的大臣檀道济,利用他来制衡其他人,慢慢将大权从徐羡之等人手中抢了过来,此后才开始真正掌控大权。

大权到手后,宋文帝开始全面治国。他继续实施宋武帝的政策,实施一系列改革。宋文帝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下令减免租税,号召官员劝勉农民耕种,并且亲自带领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农民做出榜样。

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对贪官污吏毫不偏袒,予以严厉的惩罚。宋文帝有一位堂叔在地方当太守,辖境内发生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救灾粮。宋文帝得知消息,免了他的官职,给予严厉处罚。

在宋文帝的治理下,刘宋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宋文帝的年号是元嘉,因此后人称之为“元嘉之治”。

虽然宋文帝的治国成就值得称道,但他的猜忌心很重。檀道济在宋武帝时代就是名将,是国家的军事支柱,在抵抗北魏的战争中屡屡立功。宋文帝体弱多病,想到檀道济在军中威望颇高,很是忌惮。435年,宋文帝病重,找借口将檀道济从前线召回。神奇的是,檀道济一回京,宋文帝的病立刻就好了。第二年,宋文帝刚刚放回檀道济,竟然又生病了。两次生病使宋文帝坐卧难安,认定檀道济必定会反叛,于是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将其无情铲除。

当时的中国,南北分治已经一百多年。宋文帝孜孜求治,主要还是想继承父亲没有完成的功业,矢志北伐,收复失地。

430年,宋文帝自觉国力有所恢复,派遣大将北伐,宋军前期进展顺利,一举收复河南失地。随后,魏军展开反攻,加上宋文帝指挥失误,第一次北伐大败。

450年,宋文帝发动第二次北伐,招来魏军猛烈的进攻,一直打到长江边,使得宋朝在长江以北的各州县遭到极大破坏。当时北方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拓跋焘在位,太武帝是北魏最能打的皇帝,堪称宋文帝一生的劲敌。

452年,太武帝去世。宋文帝为了一雪两次失败的耻辱,不顾朝臣反对,执意发动第三次北伐。他任命没有作战经验的张永担任将军,进攻战略要地(今山东省茌平县境内),历时几十天都未攻下。

魏军挖地道出城,纵火偷袭,张永匆忙撤退,忘了通知其他将领,宋军大败。其他各路大军也因粮草不济、将领贪生怕死等原因进展不利,第三次北伐失败。

宋文帝的儿子刘劭(shào)私行巫蛊之术,事情被宋文帝察觉。453年,刘劭为求自保,发动政变,宋文帝被杀,享年四十七岁。宋文帝三次北伐耗尽国力,三十年创造的元嘉盛世毁于一旦,扭转了宋武帝费尽一生心血打拼出的南强北弱的局面。从此,在与北魏的对抗中,南朝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原文】二十八年春正月丙戌朔,以寇逼不朝会。丁亥,索虏自瓜步退走。丁酉,攻围盱眙(xūyí)城。是月,宁朔将军王玄谟自退还历下。——摘自《宋书?卷五》

【译文】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春季正月丙戌日初一,因为贼寇逼近,没有举行朝会。丁亥日,魏虏从瓜步山(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撤退。丁酉日,魏虏攻围盱眙城(今江苏省盱眙县)。当月,宁朔将军王玄谟从撤退,回师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

词语积累

凫(fú)藻:野鸭在水藻里嬉戏,用来比喻欢悦的心情。

屯(tún)夷:指艰危与平定,偏指困厄。

氛(jìn):本义指雾气,后指预示灾祸的云气,比喻战乱、叛乱。

民瘼(mò):民众的疾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