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列传
檀道济(?—436年),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南朝宋开国元勋。
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小时候成为孤儿,与兄弟姐妹一起,由叔父抚养长大。他从小懂事守礼,父亲去世时,在服丧期间十分恭敬,在生活中与兄长、姐姐相处也很融洽。
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我国分为南北两大势力,北方是如日中天的北魏,南方是已经衰落的东晋。它们都想一统中国,因此连年征战不休。
长大后的檀道济跟随兄长投奔当时还是东晋将领的宋武帝,成为他手下一名普通士兵。在战场上,檀道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宋武帝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416年,宋武帝已经总揽朝政,决定北伐后秦,命令檀道济担任先锋。檀道济凭借过人的实力,带领部队屡战屡胜,一举攻破北方重镇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在北伐过程中,檀道济俘虏了大量士兵。
有人建议杀掉被俘虏的士兵,以让晋军将士发泄心头之恨。檀道济却说:“我们之所以北伐,是因为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怎么可以滥杀无辜?再说这些人已经投降,应该放他们回家。”
檀道济的仁义之举迅速在北方各地广泛传播,人们都知道檀道济军队军纪严明,前来投靠的人不可胜计。檀道济军威大振,立刻挥师西进,和宋武帝主力会师,最终攻克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420年,宋武帝建立刘宋王朝,檀道济成为开国元勋。宋武帝去世后,他又全力辅佐宋文帝。
431年,宋文帝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挥师北伐,统一中国。经验丰富的檀道济成为北伐军重要将领。檀道济不负众望,与敌军大战三十余阵,连战连捷。
长时间深入敌境让檀道济的军队距离本土很远,粮草补给线越来越长,军队开始缺粮。一些士兵投降敌军,并把檀道济大军缺粮的事情告诉了敌人。
就在局势变得非常危险的时候,檀道济想到一个主意,他派人用装军粮的袋子装上大半袋沙土,然后在上面放了少量粮食,把大袋大袋的粮食布满整个军营。敌人暗中派出侦察兵一看,发现檀道济军营里的粮食还有很多,认为自己被骗了,一气之下,把报告缺粮消息的降兵全部杀死。檀道济用巧计让自己的军队转危为安。
这时,其他几路军队纷纷失败,北伐难以继续。檀道济只得一边布置疑兵,一边带领军队缓缓撤退,等到北魏军队发现时,檀道济的大军已经安全退回。
这次北伐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但檀道济的个人名气却与日俱增,让宋文帝感受到了某种威胁。渐渐地,宋文帝身边出现很多关于檀道济谋反的谗言,他开始怀疑檀道济的忠心。
436年,宋文帝病重,担心檀道济会趁机谋反,不顾敌国大军压境,把他从前线召回,连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抓捕,判处死刑。
檀道济接到诏书,知道无法幸免,饮了一大壶烈酒,把帽子摔在地上,愤怒地大喊道:“你这是在自毁长城!”北魏得知檀道济无罪被杀,顿时兴高采烈,说道:“檀道济已经死了,刘宋那帮人,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了。”
檀道济死后十五年,宋文帝又进行了一次北伐,结果惨败而归,北方领土大量丢失,北魏军队甚至一度饮马长江。缺兵少将的宋文帝这才意识到杀檀道济是十分错误的决定,因此悔恨不已。
【原文】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伪兖(yǎn)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guāng)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摘自《宋书?卷四十三》
【译文】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宋高祖刘裕北伐,任命檀道济为前锋,从淮河、肥水出兵,所到各城戍,都望风投降。进军攻克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俘虏伪宁朔将军、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到达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伪兖州刺史韦华投降。直接进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降。拔城破垒,共俘虏四千多人。议论的人说应该将俘虏全部杀掉,聚集尸体推土筑成高坟。檀道济说:“征伐有罪,慰问百姓,正在今天。”将俘虏全部释放并遣送他们回家。因此戎人、夷人感动喜悦,很多人先后前来归降。
词语积累
自毁长城: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者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目光如炬:炬,火炬。目光发亮,像火炬一样。最初形容愤怒地注视,后来引申为见识高明。
唱筹量沙:筹,计算;量,称量。用粮袋装沙子,一边称量一边大声计量数量,以示存粮充足。形容为了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