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海载记
刘元海(?—310年),匈奴族,名渊,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
汉赵开国皇帝
匈奴族兴起于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秦汉之际,匈奴族渐渐强大,经常侵犯西汉国境。经过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的几次大规模征讨之后,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依附汉朝,居住在汉地,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刘元海的祖先冒顿单于,与汉高祖结为兄弟,迎娶刘氏宗室之女为妻,子孙因此都姓刘。他的父亲便是南匈奴五部的首领之一。
刘元海出生时,手掌有纹路像“渊”字,父亲便给他起名叫渊。他从小聪明,热爱学习,广泛接触汉文化,尤其喜欢《左传》和《孙吴兵法》,常常诵读。长大后,他身材高大,相貌出众,擅长骑射,成长为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结交了很多士人。
晋朝时,为了牢牢掌控周边少数民族,朝廷要求他们派子弟入朝为质,刘元海便长时间在京城洛阳做人质。
晋武帝曾经召见刘元海,交谈后认为他比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臣由余、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dī)都要优秀,想重用他平定吴国。
有人劝谏武帝说:“刘元海的才能确实非同寻常,却是异族人。陛下如果不重用他,便成不了气候,不会有大危害。如果授予他权力,平定吴国后,恐怕他不会回来了。”武帝便打消了重用刘元海的念头。
齐王司马攸也认为,刘元海不是居于人下的人,如果不除掉他,将来会有灾祸。武帝考虑到民族团结问题,没有杀刘元海,却将他束之高阁。
等到刘元海的父亲去世,武帝让他代理匈奴左部帅,又担任北部都尉,负责边防。刘元海趁机广泛结交贤才,匈奴五部很多豪杰都投到他的麾下。
“八王之乱”爆发后,匈奴部的几个首领秘密商议说:“以前,我们的先人与汉朝约为兄弟。如今魏晋相继兴起,我们的单于空有名号,却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现在司马氏骨肉相残,正是复兴祖业的机会。刘元海的风姿和才干都非常出众,必然可以带领我们成就一番大事。”秘密推举他为大单于,伺机行动。
当时,刘元海还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做事,匈奴部首领派人将密谋的内容告诉他。刘元海找借口请求返回部族,司马颖没有同意。刘元海便让各部族先行招揽人马,表面上响应司马颖,实际却图谋叛变。
后来,司马颖被政敌攻打,局势比较紧张,刘元海趁机请求回去召集部众帮忙。回去之后,刘元海不再听从司马颖的号令,改称大单于,很快聚集了五万人。
随着势力的壮大,刘元海的部下纷纷劝他自立,刘元海说:“天下的帝王并非固定不变,如今司马氏无道,百姓遭受伤害,确实是改朝换代的时机。但是,晋朝百姓未必会认可异族人。汉朝统治天下时间长久,深得民心,故而先主刘备仅凭一州之地,就能与天下抗衡。”因此自称汉王,追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赵或前赵。
刘元海称王,触怒了晋朝,发兵前来攻打。此时,晋军早已人心涣散,几次交锋都被打得大败而逃。刘元海乘胜追击,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并州。与此同时,刘元海积极吸纳鲜卑、乌桓等部族,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刘元海觉得时机成熟,正式登基称帝,把目光对准了洛阳城。刘元海让儿子刘聪攻打洛阳,被假装投降的晋军趁夜偷袭,大败而归。
同年冬天,刘聪带领五万精兵再次直扑洛阳,在城下血战,但洛阳城高墙厚,最终未能攻克。撤军之时刘聪被晋军追击,又遭遇失败。
连续两次铩(shā)羽而归,刘元海开始反思攻打洛阳的行动。他摒(bìng)弃强攻的策略,改为先孤立洛阳而后攻取。就在刘元海准备第三次攻打洛阳时,却一病不起,于是他开始安排后事。
310年,刘元海病重去世。不久,汉赵发生内乱,刘聪弑杀兄长,夺取皇位自立,追谥刘元海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原文】后王弥从洛阳东归,元海饯弥于九曲之滨。泣谓弥曰:“王浑、李(xǐ)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达,谗间因之而进,深非吾愿,适足为害。吾本无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阳,永与子别。”因慷慨歔欷(xūxī),纵酒长啸,声调亮然,坐者为之流涕。——摘自《晋书?卷一百零一》
【译文】后来王弥从洛阳返回东方,刘元海在九曲河滨为他饯行。他哭着对王弥说:“王浑、李因为同乡的缘故了解我,常常推荐我,有些人趁机向皇上进谗言,完全不是我的愿望,却足以构成危害。我本没有当官的想法,只有王公你才能明白。恐怕我会死在洛阳,与你永远诀别了。”因而情绪激昂、哀叹抽泣,尽情喝酒、大声呼啸,声音嘹亮,在座的人都为他流泪。
词语积累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汉高祖的文官随何、陆贾;绛灌,汉高祖的武将绛侯周勃、灌婴。随何、陆贾没有武功,周勃、灌婴没有文采。指人才的片面性,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
自相鱼肉:鱼肉,像鱼肉一样被宰割。比喻内部相互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