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载记
石勒(lè)(274—333年),羯(jié)族,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
后赵开国皇帝
羯族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一直隶属匈奴。东汉时期,羯族随匈奴族迁入内地,一直保留着部落组织,从事游牧、农业。他们学习汉文化,但生活贫困、地位低下。
石勒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部落小头目。石勒十四岁时,随同乡人一起到洛阳行商,曾靠着上东门大声呼喊。
重臣王衍(yǎn)恰巧听见了,对身边的人说:“刚才听那个胡人小孩的声音,感觉他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急忙派人抓捕,但石勒已经离开。
石勒成年后孔武有力,胆量过人,擅长骑射,家乡父老都认为他的志向和气度不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八王之乱”爆发后,社会动**不安。石勒的家乡遭受大饥荒,为了活命,他只得逃亡。
当时,晋军大肆抓捕胡人充当奴隶,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石勒也被抓住,不久被卖给一个富商做奴隶。富商对石勒奇特的相貌感到惊奇,免除了他奴隶的身份。恢复自由的石勒,召集十几人当了盗贼,与军马牧场的头目汲桑交好,这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随着混乱的加剧,全国各地战乱四起。石勒趁机劫掠各郡县的囚犯,又招募山里的亡命之徒,组成了一支战斗力颇为强悍的部队。汲桑自称大将军,任命石勒为扫虏(lǔ)将军,以他为先锋,进攻邺城。
石勒勇猛非凡,连战连捷,很快攻克邺城,斩杀一万多名守军。晋朝上下震惊,派大军前来征讨。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汲桑、石勒被击败,一万多人战死,他们被迫投奔刚刚建立汉赵的刘渊。
在路上,他们又遭到晋军伏击,只有石勒成功逃脱。石勒投奔汉赵后,连战连捷,立下很多战功,得到刘渊的赏识,成为他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统率的部队超过十万人,实力非常雄厚。
随着实力的壮大,石勒有了更大的雄心。他广泛吸纳名人贤士,重用张宾等汉人,谋划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当时,石勒在长江、汉江一带作战顺利,想要长期据守,张宾却认为江汉流域易守难攻,应该学习魏武帝曹操,先平定北方。
石勒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被晋军打得大败,不得不撤回北方。此后,他认真听从张宾的策略,迅速攻下许昌,直接威胁到晋朝的统治。
东海王司马越统率二十多万精锐部队赶来剿灭石勒,走到一半,司马越病死军中,晋军只得退军。
石勒抓住机会,派遣轻骑部队急袭,将晋军精锐尽数消灭,晋朝王公大臣死伤大半,石勒的威名震动四海。此时,石勒的实力已经不同往日,对于汉赵皇帝的命令开始选择性对待。
汉赵皇帝刘曜(yào)见石勒的势力剧增,非常忌惮。有一次,石勒派使者向刘曜报捷,刘曜便册封他为赵王,赐予一系列褒奖。
这时,有人进谗言说,这是石勒在打探虚实,刘曜马上杀害使者,追回给石勒的王爵及褒奖。石勒非常恼怒,不再服从汉赵,自立为赵王,史称后赵。
石勒称王后,先后吞并了幽州、冀州和青州,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政权,和汉赵的正面碰撞已经不可避免。
328年,石勒派遣侄子石虎攻打汉赵,刘曜亲率全国精兵迎战。石虎大败,刘曜趁机进军洛阳。
面对危机,石勒亲率大军赶往营救,一路轻装急行。直到石勒渡过黄河,刘曜才发现,开始准备防御。
石勒采取三面夹击的战术,一举击败并生擒刘曜,汉赵很快陷入混乱,最终被石勒击败,就此灭亡。
石勒灭掉汉赵后,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正式登基称帝。后赵兵强马壮,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却有不小的隐患。石勒的侄子石虎野心很大,而太子石弘性格温和,有大臣担心太子不能驾驭石虎,会发生内乱,劝说石勒除掉石虎。石勒虽然增加了太子的权势,但没有听从除去石虎的建议,为后赵的内乱留下了隐患。
333年,石勒病逝,终年六十岁。石勒死后,后赵的大权被石虎掌握,石弘被迫禅位,很快便被杀死,后赵进入石虎的残暴统治时代。
【原文】勒伪获罪于元海,因奔伏利度。伏利度大悦,结为兄弟,使勒率诸胡寇掠,所向无前,诸胡畏服。勒知众心之附己也,乃因会执伏利度,告诸胡曰:“今起大事,我与伏利度孰堪为主?”诸胡咸以推勒。勒于是释伏利度,率其部众归元海。——摘自《晋书?卷一百零四》
【译文】石勒假装在刘元海那里犯下罪过,趁机投奔伏利度。伏利度非常高兴,与石勒结为兄弟,让他率领众胡人侵犯劫掠,所向无敌,众胡人都畏服石勒。石勒知道众心已经归附自己,于是乘机抓住伏利度,告诉众胡人说:“现在做大事,我和伏利度谁适合当主帅?”众胡人都推戴石勒。石勒于是释放了伏利度,率领他的部众一起归顺刘元海。
词语积累
鹿死谁手:鹿,比喻政权。原比喻不知道政权会落在谁手里。现指不知道谁会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怙(hù)恶不悛(quān):怙,坚持;悛,悔改。坚持作恶,绝不悔改。比喻坏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