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顾恺之列传(第1页)

顾恺之列传(第1页)

顾恺之列传

顾恺(kǎi)之(348—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郡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东晋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与三国吴曹不兴、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虎头三绝

顾恺之出身江南官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以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而知名。

顾恺之的仕途比较简单,先后在权臣桓温、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帐下担任属官,晚年时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做皇帝的顾问。

顾恺之的官职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志不在此,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文学和绘画创作上,而且名声极大,成就极高,当时的人认为他有“三绝”:文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能诗善赋,对自己的文才很自信。有一次,他写了一篇《筝赋》,有人问道:“你的《筝赋》与嵇康的《琴赋》比,谁更好一些呢?”

嵇康是曹魏时期的音乐大家,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唱,这个人认为顾恺之一定会知难而退,顾恺之却说:“欣赏不了的人,会认为我的文章后出而看不起它;有见识的人,必定因为它不同凡响而重视。”

顾恺之最大的成就在于绘画。名臣谢安非常看重他的画作,给出了“有苍生来所无”这样的至高评价。顾恺之擅长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等题材,尤以人物画最好。他画人物主张传神,注重通过生理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神情。

顾恺之曾经为当世名人如谢安、刘牢之、殷仲堪等,前世名人如司马懿、裴楷、王承等画像,获得极高的赞誉。有一次,他画裴楷的像,在脸颊上添加三根毛,顿时让人觉得神采奕奕。

顾恺之画好一个人物之后,常常好几年不画眼睛。有人询问原因,他说:“画作的真正妙处,与四肢的美丑关系不大,真正传神的是眼睛透露出来的神采。”后人将这种方式称为“点睛之笔”。

据说,顾恺之小时候母亲去世,看到别的小孩都有母亲,他心里很难受,想知道母亲的长相,缠着父亲问:“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耐心地描述。顾恺之根据这些描述,一遍又一遍地为母亲画像。

画好之后,就问父亲像不像,父亲肯定一番,又流露出遗憾的眼神。顾恺之知道肯定有不像的地方,不厌其烦地修改。终于有一天,父亲看到画后两眼放光,连声说:“像,像,太像了!”顾恺之这才满意地放下画笔。

顾恺之流传后世的代表画作是《女史箴(zhēn)图》《洛神赋图》,直接奠定了他作为伟大画家的地位。

西晋时,名臣张华见皇后贾南风专权,特意写作《女史箴》一文劝谏。顾恺之根据这篇名作,完成了这幅集教化与审美于一体的画作。

《洛神赋》是文学家曹植的一篇赋文,顾恺之读完之后,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对赋文进行再创作,完成了这幅跻身我国“十大传世名画”的作品。

此外,顾恺之还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画绝”,而后人称他为“画祖”。

顾恺之因为行事半疯半癫,而被称为“痴绝”。据说,他迷信一些小法术,认为心诚则灵,经常遭到别人的逗弄。

有一次,桓温的儿子桓玄给了他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隐蔽的叶子,有了它可以隐身,别人看不见你。”顾恺之非常高兴,用柳叶遮蔽自己。桓玄假装看不见,当着他的面撒尿。顾恺之便坚信自己确实隐身了,十分珍惜这片叶子。

这件事传出去后,众人都笑顾恺之是“痴人”,但他毫不在意。顾恺之自己曾说:“我身体里痴傻和聪慧各占一半,合在一起,正好扯平罢了。”但后人更愿意相信,顾恺之的痴傻,其实是他无奈之下明哲保身的方式。

409年,顾恺之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二岁。

【原文】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hōng)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míng)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摘自《晋书?卷九十二》

【译文】桓温征召顾恺之担任大司马参军,对他极为亲近。桓温死后,顾恺之前往拜祭他的墓,赋诗说:“高山崩塌海水枯竭,鱼鸟将要归宿哪里!”有人问他说:“你倚重桓公到这种程度,痛哭的样子他看得见吗?”顾恺之回答:“哭声像震雷击破山峰,眼泪像河流倾注大海。”

词语积累

一叶障目:障,遮挡。眼睛被一片树叶遮挡。比喻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渐入佳境:渐,逐渐;佳境,好境界。吃甘蔗(zhè)从上端开始往下吃,越吃越甜。比喻境遇慢慢好转,或者兴趣越来越浓厚。

点睛之笔:笔,文笔。顾恺之认为人物最传神的是眼睛,常常留到最后才画。比喻文章的传神绝妙之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