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列传
王羲(xī)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郡临沂县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被尊为“书圣”。
淡泊明志的“书圣”
王羲之出身名门大族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名臣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言语有些迟钝,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十三岁时,王羲之跟随长辈参加宴会,遇到善于品鉴人物的名士周(yǐ)。周仔细打量后,认为他不同寻常,把席上名菜烤牛心先送给他品尝,王羲之的名声从此传播开来。
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先由父亲、叔父进行书法启蒙,又跟随姨母、大书法家卫夫人学习。王羲之具备惊人的书法天赋,卫夫人曾经哀叹:“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后人将不知道世上还有我善于书法啊!”
卫夫人书法得曹魏时期书法大家钟繇(yáo)的真传,王羲之志存高远,决心取其精华而超越之,于是转学众师。
他曾先后学习秦末李斯、东汉张昶(g)、汉末蔡邕(yōng)、曹魏梁鹄(hú)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又以超人的刻苦精神苦练,以至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最终兼学众法、自成一家,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书体。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冠绝古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太尉郗(xī)鉴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郗鉴与王导交好,听说王氏子弟才貌俱佳,想从中选一个做女婿,王导叫来所有王家子弟,让郗鉴派来的学生挑选。
学生细细观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子弟看上去都不错,知道是选婿后,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袒胸露腹地吃饭,像是毫不知情。”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好女婿。”马上寻访这个人,正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对仕途兴趣不大,然而因为名声显赫,朝臣爱惜他的才华,频频征召,最终官至右军将军,后世便称他为“王右军”,称他的书法为“右军体”。
王羲之虽然无意做官,但关心政治。当时,朝中重臣殷浩和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团结,便写信劝说殷浩,殷浩不予理睬。
后来,殷浩执意北伐,王羲之认为时机不当,又写信劝阻,殷浩还是不听,结果大败而归。世人都认为王羲之能够审时度势。
王羲之在会稽郡任职,这里山清水秀,很多名士隐居在此。353年,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一起在会稽郡的兰亭相聚。他们一边饮酒,一边畅谈,兴致所至,每人赋诗一首。王羲之将这些诗汇编成集,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散文,文采斐然,但真正让人神往的是书法成就。《兰亭集序》用行书书写,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布局天成,字字精妙,一笔一画,笔断意连,仿佛有神人相助。
据说,王羲之写完之后,第二天酒醒,又写了很多次,再也达不到这个水准,只好遗憾搁笔,并妥善收藏,传于子孙。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体现了典雅、潇洒的时代风格,无人能出其右,文中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唐太宗极爱《兰亭集序》,认为它是尽善尽美之作。有传言说,唐太宗临终前下令用《兰亭集序》陪葬,故真迹早已不在人间。宋朝书法大家米芾(fú)盛赞《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此成为不易之论。
王羲之的书法名闻天下,时人都以得到他的墨宝为自豪。有个道士听说王羲之喜欢鹅,特意养了一群鹅,邀请王羲之前往观赏。王羲之非常喜爱,请求买下。道士笑着说:“如果先生为我写一篇《道德经》,所有鹅我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同意,写完后携带群鹅而归。
早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及书法名家庾(yǔ)翼。到了晚年,他曾经用章草给庾翼的哥哥写信,庾翼见到王羲之的笔迹,大为赞叹,说道:“当年,我收藏了十张汉代名家张芝的真迹,过长江时不慎遗失,常常感叹人间不会再有。如今看到足下给家兄的回信,顿时感到当年的奇观重现眼前。”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是我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王羲之晚年时,因与上司不和,在父母坟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从此他辞官隐居,专精书法。
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均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成就最高,父子二人合称“二王”。
361年,王羲之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原文】又尝在蕺(jí)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摘自《晋书?卷八十》
【译文】王羲之又曾经在蕺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看见一位老妇人,手里拿着六角竹扇叫卖。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写字,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怨怒的神色。王羲之便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每把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着他的话做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前来求写,王羲之只是笑着而不回答。
词语积累
东床快婿:东床,王羲之坦腹东床,被选中女婿;快婿,称心如意的女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比喻找到了好女婿。
入木三分:入,渗入。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