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列传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功臣,政治家、书法家。
东晋中兴第一功臣
王导出身名门大族琅琊王氏,年少时就风度翩翩,见识和器量远超常人。十四岁时,一个叫张公的高人见了王导,对他印象非常深刻,跟他的堂兄王敦说:“这个孩子气度不凡,有将相的才能。”
晋元帝司马睿少年时一直在京城洛阳生活,与王导交情深厚。时值皇后贾南风专权,朝局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王导预感天下即将大乱。
司马睿的封地就是王导的家乡,两人结下友谊后,他更加器重王导,大小事情都咨询他的意见。王导也暗中立下振兴朝纲的志向,决心全力辅佐司马睿,屡屡劝说他尽快回到封国。
304年,“八王之乱”进入**,司马睿被卷入其中,历经艰辛与家人逃离洛阳,回到封地。第二年,司马睿受命镇守徐州,马上聘请王导为军师,请他出谋划策,凡事都遵从他的安排。
王导见诸侯王之间的混战愈演愈烈,北方少数民族趁机作乱,预感到北方地区短期内无法太平,便劝说司马睿前往建业镇守。司马睿欣然接受,这也成为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司马睿初到江南,名望不高,南方、北方的士族都不认可他,到任一月有余,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拜会。
王导对王敦说:“琅琊王仁德宽厚,但没有声望。你手握实权,应该提供帮助。”不久,司马睿出城祭祀,王敦、王导兄弟带着一群名士跟随,随侍左右。江南名士顾荣、贺循见到后,相率拜伏。
吴国被晋武帝灭掉之后,南方士族一直受到打压,对朝廷不满。王导趁机劝说司马睿:“现在天下动乱,正是用人之际。顾荣、贺循是南方的士族首领,如果能招揽到身边,人心自然归附。”司马睿派王导亲自去拜访两人,予以重用,江南的士族果然望风归附。
随着北方陷入混乱,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力劝司马睿趁机招揽人才,扩充实力。
此外,王导主张以清净治理地方,规劝司马睿励精图治,克制私欲。两人的关系日渐亲密,司马睿尊称王导为“仲父”,把他当作萧何。朝野人士也倾心于王导,称他为江南的“管仲”。
司马睿称帝之后,为了表彰王导的功绩,再三邀请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贺。王导坚决推辞,说:“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普通百姓去哪里沐浴阳光呢?”晋元帝由此更加信任他。
元帝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有另立太子的想法,找王导商量,王导说:“自古立太子就是立长子,太子也很贤明,怎么能随意更换呢?”元帝依然犹豫不决,王导就天天劝说,元帝只得作罢。
当时,王导在朝内执政,王敦在朝外担任大将军,军政大权都在王氏一族。元帝很忌惮,着手削弱王家的势力,王导泰然接受,王敦却勃然大怒,借口铲除奸臣,发起反叛。
王敦举兵进攻京城,一些大臣趁机建议元帝诛杀王氏一族。王导带着二十多名王氏子弟,每天天一亮就到朝堂外等候处置。元帝知道王导忠厚正直,回想起两人多年的情谊,赦免了他的罪。
王敦得势之后,想要废掉元帝,王导坚决抵制。因为这件事,王敦多有抱怨,但王导自始至终没有改变态度。
元帝忧愤而死,儿子晋明帝即位。王敦认为机会成熟,不顾有病在身,再次发兵叛乱,率军逼近京城。
王导带领家族子弟,在京城为王敦大规模举办葬礼,大家都认为王敦已死。守卫的军队听说消息,胆气倍增,很快平定了叛乱。为了表彰王导的功劳,明帝允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拜,王导坚决推辞不受。
明帝死后,他年仅五岁的儿子晋成帝即位,叛将苏峻造反。朝廷战败,苏峻攻入京城。
危急时刻,王导率领众臣,亲自带领侍卫守护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建议苏峻杀掉王导,以便掌控朝政,苏峻向来敬畏他,不敢动手。
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王导历经三朝,力保东晋江山不失,被认为是晋朝中兴第一名臣。
【原文】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yǐ)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qiǎo)然变色曰:“当共戮(lù)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摘自《晋书?卷六十五》
【译文】从北方渡长江而来的士人,每到闲暇之日,相邀出城到新亭(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境内)宴饮。周在宴会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什么变化,可抬头能看到江河的不同。”大家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改变脸色、神情严肃地说:“大家应该共同协力、辅佐王室,收复失地,怎么能像楚国的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众人这才收泪拜谢他。
词语积累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周的字。我虽然没有直接杀周,但周因为我的缘故而死。比喻因不是出自本意的过失而导致别人损失重大,内心感到悔恨。
新亭对泣:在新亭相对哭泣。比喻因国难感到痛心却无可奈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