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祖逖列传(第1页)

祖逖列传(第1页)

祖逖列传

祖逖(tì)(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qiú)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lái)水县]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

一心北伐的名将

祖逖出身北方大族,世代都担任两千石的高官。他幼年丧父,性格豪迈,为人仗义,有侠义之风,家乡父老都很看重他。但他不爱读书,哥哥们深感担忧。

等到成年,祖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埋头苦读,很快成为通晓古今的俊才,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祖逖的名声和才能逐渐传播开来,当地官府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应允。后来,祖逖被任命为司州(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主簿,在那里他结识了终生知己——名将刘琨(kūn)。

祖逖和刘琨性情相投,一见如故,经常同榻(tà)而眠,纵谈天下大事,相互勉励说:“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四起,我们应该联手干出一番事业!”

有一次,两人睡到半夜时分,祖逖听到鸡鸣,推醒刘琨说:“被这个声音惊醒,不是坏事。”刘琨会意,和祖逖来到屋外一起练剑。

“八王之乱”爆发,政局混乱不堪,祖逖和刘琨因为名声显赫,得到各个诸侯王的争相笼络,先后历任多职。几年后,祖逖的母亲去世,他拒绝征辟,回家守丧。

西晋王朝衰弱,北方的匈奴人趁机入侵,都城洛阳陷落。北方民众纷纷往南方避难,祖逖也带领家人南行。

一路上,他把车马让给老弱病残,自己和众人步行,携带的粮食药品也都和大家分享,遇到盗贼,也由他出面应付。众人对他心悦诚服,推举他为头领。

在祖逖有条不紊(wěn)的指挥下,一行人安全到达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刘琨却留在了北方,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当时,晋元帝司马睿在建业经营东南地区,尚未称帝,正招揽各方人才,于是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驻扎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晋愍帝即位后,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命令他率兵赶赴洛阳勤王。

祖逖有感于外族入侵,中原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不已,规劝司马睿起兵北伐,他说:“北方沦陷,是因为藩王互相攻伐,给了外族可乘之机。北方百姓都有奋起反抗的斗志,大王此时出兵征伐,必然可以一雪国耻,建立不世之功。”

司马睿正在扩充实力,对北伐并不热衷,又不能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于是趁机拨给祖逖少量粮草和布匹,甚至都不肯发放兵器铠甲,让他自己招募士兵,希望他知难而退。

祖逖毫不动摇北伐信念,毅然带领一百余家部曲,渡长江北上。船到大江中流,祖逖用力拍打船桨,誓言要恢复中原,拯救百姓。

祖逖渡江之后,在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驻扎,他自制兵器,招揽壮士,部队扩大到两千多人。他举众人迅速**平盘踞谯城一带的豪强,在长江北岸站稳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当时,北方已经沦陷,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其中以后赵的势力最大。祖逖深知要想取得进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军力和充足的粮食。在军事上,祖逖赏罚分明,哪怕一点小功劳,立即奖赏,绝不拖到第二天,于是人人拼命,勇猛异常;在生活上,祖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蓄私财,家中子弟亲自耕种,百姓和官员纷纷效仿,当地经济得以恢复。

祖逖多次率军击败后赵,一度将黄河南岸的土地重新置于晋朝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留在北方的刘琨正在积极奋战,两位挚友虽然天各一方,但遥相呼应,恢复中原仿佛迎来了曙光。

祖逖踌躇满志,准备渡过黄河继续北伐,晋元帝担忧他功高震主,派遣心腹担任他的上司,以便节制。祖逖知道朝廷不信任自己,闷闷不乐。

不久,祖逖又听说大将军王敦飞扬跋扈,朝廷面临内乱的风险,势必影响北伐事业,内心更为忧虑,最终忧愤成疾,很快就病重难支。祖逖叹息说:“这是天意啊,本来正要平定河北,老天不想让我活着,这是老天不庇(bì)护国家啊。”众人听了,都流泪伤感。

321年,一代名将祖逖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祖逖的离世,标志着东晋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君臣猜忌成为东晋一朝北伐不能成功的顽疾。

【原文】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lǐn),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jí)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摘自《晋书?卷六十二》

【译文】晋元帝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不发放铠甲兵器,让他自己招募军队。于是祖逖率领当年一起流亡江南的一百余家部曲渡长江北上,船行到江中间,他敲打船桨,并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恢复中原而再次渡长江而回的话,就如同长江水一样!”言辞神色悲壮激昂,大家都为之感慨叹息。

词语积累

闻鸡起舞:闻,听到;舞,舞剑习武。听到鸡的鸣叫就起来舞剑。比喻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中流击楫:击楫,敲打船桨。船到中流时敲打船桨起誓。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

枕戈待旦:旦,早晨。头枕兵器,等待天亮。比喻随时准备战斗杀敌。

志枭逆虏:枭,斩首示众;逆虏,敌人。立志消灭敌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